行尽东州到此州,登临更尽北山头。
孤城突兀连沧海,三岛参差耸暮秋。
广座下疑鳌负石,危檐远学蜃为楼。
蓬莱方丈虽冥邈,高阁今朝亦胜游。
【注释】
登蓬莱阁:即登临泰山之北的蓬莱阁。东州:指泰安州。孤城:此指蓬莱阁。突兀:高耸的样子。沧海:大海。三岛:指蓬莱、方丈、瀛洲三个仙山。广座:指观日台。危檐:高楼。蜃:古书上说,海边的蜃吐气成楼台。冥邈:渺茫遥远。胜游:美好的游览。
【译文】
行尽了东部的州府,才来到这座州的北边,登上更高峰,只见北山峰峦叠嶂。
孤城直插云天,与沧海相连,三座仙山参差矗立在秋天的晚霞中。
从高处看,好像鳌背驮着石头,高楼上远眺,仿佛海市蜃楼般虚幻。
虽然仙境遥远渺茫如蓬莱、方丈、瀛洲,今日登临此地,也令人心旷神怡。
【赏析】
《登蓬莱阁》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写于他任山东按察司佥事期间,时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作者登临泰山之北的蓬莱阁,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全诗描绘了一幅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图,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诗的前两句“行尽东州到此州,登临更尽北山头”交代诗人的行程和登临的地点。诗人从东部出发,经过一番跋涉,才到达这座北部的州。在这里,他登上更高的地方,看到了北山的美景。这里的“更”是“再”的意思,表示更加。这句诗的意思是:经过一路的奔波,终于来到了这座北部的州,在这里,他又登上了更高的山头,看到了更加壮丽的北山景色。
第三句“孤城突兀连沧海,三岛参差耸暮秋”描写了北山的景象。诗人用“孤城”、“突兀”、“沧海”、“三岛”、“参差”、“耸”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了北山的美丽景色。这里的“孤城”指的是一座孤独的山城;“突兀”形容它高耸入云;“沧海”是指大海;“三岛”则指的是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大仙山。诗人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北山的美景,使得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北山的美丽。
第四句“广座下疑鳌负石,危檐远学蜃为楼”则进一步描绘了北山的建筑特色。诗人站在高处向下望,看到下面有一座宏伟的建筑物,怀疑它是由巨鳌背着石头建造而成的;同时,他还看到了远处的高楼大厦,仿佛是在模仿海市蜃楼的样子。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得北山的建筑显得更加神奇。
最后一句“蓬莱方丈虽冥邈,高阁今朝亦胜游”则是诗人对于这次游览的感受。尽管蓬莱、方丈等仙境遥远渺茫,但今天能够来到这里游玩,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游览的满足和喜悦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北山景色的描绘和对建筑物特色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时,诗人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