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平远继张廷尉,献议尝班魏郑公。
谁谓尚书无学术,没身何愧谥为忠。
【注释】
①戴胄(724~809):唐代著名宰相。字国用,杭州人。历任殿中侍御史、刑部侍郎、尚书左仆射等职。②张廷尉:唐高宗时,张行成曾任大理寺正卿,故称张廷尉。③魏郑公:指唐代名相魏徵。谥号“文献”。④尚书左仆射:官名,为尚书省的高级长官。⑤没身:终身。⑥献议:进献建议。⑦尚书:即尚书省,是唐朝最高行政机构。⑧学术:学问。⑨谥(shì):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依其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⑩忠:这里指忠诚正直。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赞颂和怀念之情的抒发。诗人赞扬了戴胄的清正廉明,他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他坚持原则,敢于进谏,敢于直书事实,不畏权势,不惧强权。他忠于职守,一生清廉,没有玷污自己的清白,他的高尚品质,赢得了人们的敬仰,他为官一生,无愧于“忠”的美名。
诗的开头一句,点出主题。戴胄作为唐朝的重臣,他的公正无私,他的刚正不阿,都是值得称赞的。“持平远继张廷尉”,张廷尉,指的是张行成。张行成担任大理寺正卿的时候,执法公正,不畏强权,被人们称为“张廷尉”。“献议尝班魏郑公”,魏郑公,是指魏徵。魏徵在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时,直言敢谏,为维护国家的利益而斗争,被誉为“魏郑公”。“谁谓尚书无学术”,这是说,难道说尚书们没有学问吗?“没身何愧谥为忠”。这是对戴胄的赞美之词,说他一辈子都在为人民服务,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和信任,他的名字可以流传千古。
这首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通过对戴胄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公正、廉洁、忠诚品质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