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池尊俎擅风流,一洗干戈四海愁。
倒着接篱扶上马,举鞭一笑问并州。
【注释】
斗酒:指饮酒量少而诗作多。小诗:小诗,指杨君圣四绝中的“习池尊俎擅风流,一洗干戈四海愁。”
篱:篱笆,栅栏。
倒着接篱扶上马:用倒手方式把篱笆(或栅栏)递给别人,表示帮助别人,即“助人”。
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饯行时的欢乐场面;后两句写送行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情意深长。
首句是送别的场合,也是送别的对象。“习池”,在晋祠南,晋水从祠北流过,因水而得名。“尊俎”原为古代宴饮时所设的食器和酒樽。这里借指宴会。“擅风流”,意思是说,善于欣赏宴席上的风雅。“干戈”,兵器的意思。这里借指战乱。“四海愁”,指国事。“四海”泛指全国,“愁”字表明了诗人对国事忧虑的心情。
次句是写饯行时的欢乐场面。“倒着接篱扶上马”,是描写主人热情招待客人的情景。“倒着接篱”,即“倒着接”,语出《史记·魏公子列传》,魏公子无忌与侯赢结交,曾置酒高会,侯赢曰:“能反宾主之礼乎?”魏公子乃“倒著载,迎客入坐”(见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这句是说,主人倒着接住了宾客。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饯别的盛况,而且表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第三句进一步说明这种盛况的缘由。“一洗干戈四海愁。”意思是说,自从战争结束以后,国家安定,四海之内,再没有忧患了。“一扫干戈”,即扫除战争,恢复和平。“四海”,指全国各地。“愁”,忧愁,这里指战乱。
第四句写送行的依依惜别之情。“倒着接篱扶上马,举鞭一笑问并州。”这是描绘诗人送杨君圣的情景。“倒着接篱”是说,他帮助别人接过了篱笆,扶着对方上了马,表示帮助别人。“举鞭一笑问并州”,意思是说,在告别时,他挥动马鞭,笑着询问杨君圣要去哪个州府任职。《旧唐书》记载杨君圣曾任并州刺史,所以诗人用“并州”来代指他的州府所在地。“一洗干戈四海愁”一句,既概括了前文所写的饯别盛况和送行人的热情,又引出了末句,使全诗有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深厚,是一首很优秀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