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辅延清问,元和致治平。
从人成庶务,求瘼济群氓。
务远能无怠,求材可倚成。
乃知虞舜德,恭已固难名。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 哲辅延清问,元和致治平。
- “哲辅”、“延清问”:指的是贤明的辅佐者和对朝廷政治清明的询问。
- “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 “致治平”:实现国家的治理和太平。
- 从人成庶务,求瘼济群氓。
- “从人”:跟随众人。
- “成庶务”:完成各种政务。
- “求瘼”(miào):寻求百姓疾苦。
- “济群氓”:救助民众。
- 务远能无怠,求材可倚成。
- “务远”:注重长远利益。
- “求材”:寻找合适的人才。
- “可倚成”:可以依赖成功。
- 乃知虞舜德,恭已固难名。
- “乃知”:因此知道。
- “虞舜”:古代传说中的圣明君主。
- “德”:德行。
- “恭已”:谦虚谨慎。
- “固难名”:难以被形容。
我们将这些诗句与注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翻译版本:
奉和御制读唐书
贤明的辅佐者在皇帝的关怀下,致力于国家的政治清明。通过与民众的合作,完成了各种政务,并寻求解决百姓的疾苦,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注重长远的发展,不因眼前的成就而懈怠;寻找合适的人才,让他们成为国家的支柱。因此,我们了解到虞舜的伟大德行,他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使得他的功绩难以被完全描述。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责任、民生关注和人才重视的思考。通过赞美唐宪宗时期的治国理念和贤明宰相的贡献,诗人强调了政治清明、民本思想和人才选拔的重要性。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贤主圣君的崇敬,以及对其政绩难以全面评价的认可。整首诗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