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维垣后,功名治郡初。
细寻循吏传,少辍子云书。
铃閤闲无奈,江山兴有馀。
由来形胜地,保障定何如。
【注释】
《送史同叔知池州》:这是一首送别诗。史同叔是作者的朋友,他即将担任池州知州。“人地维垣后”,意思是人的才能与地利相得益彰(“人、地”指诗人和池州的地理位置),治理郡县初见成效;“细寻循吏传”,循吏就是遵循先王之道的官吏,他们勤于政事、廉洁自持,深为百姓所敬仰(“循吏传”即史书中的循吏传记)。这两句说,在诗人看来,池州的治绩正是由于有了像循吏一样的贤才治理,才使当地的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少辍子云书”,是指孔子的弟子曾参(字子云)的书简,“子云”指曾子,曾子也是一位以廉洁著称的贤良君子。这两句表明,诗人认为池州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曾子一样廉洁自守的贤人的努力分不开。“铃阁闲无奈,江山兴有馀”,铃阁,是指皇帝的御花园或内宅,这里代指帝王。这两句是说,作为朝廷重臣的史同叔虽然不能直接参与池州的实际政务工作,但他对池州的关注却是有加无已的。“由来形胜地,保障定何如”,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那些地理形势优美的地方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要想保卫这些地方,则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这两句是诗人对史同叔出任池州知州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像历史上那些善于防御的将领那样,保卫好这个重要的军事基地。
【赏析一】
这首诗写于诗人罢相之后,友人赴任池州之际。从表面上看,诗人是在写对友人的祝贺之辞,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首先,从内容上看,诗人并没有直接赞美友人如何治理池州,而是通过“人地维垣后”“细寻循吏传”“少辍子云书”等句,赞扬了朋友的人品、学识和才干。其次,从结构上来看,全诗四句,前两句交代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原因,即友人将赴任池州;中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评价与期望;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友人未来成就的肯定。这种层层推进的结构安排,不仅使得整首诗歌更加完整紧凑,而且使得其表达的情感也更为深厚。
【赏析二】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当时,诗人因直言极谏得罪唐宪宗,被贬到边远的江州当司马。这首诗是他送别好友史同叔去担任池州刺史时所作的。
史同叔是唐代名臣,曾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御史大夫、中书侍郎等职。诗人对他的评价非常高,称赞他“人地维垣后,功名治郡初”。所谓“人地维垣后”,是指他的品德与能力足以支撑起一个政治局面;而“功名治郡初”,则是指他在任上能迅速打开局面,取得显著政绩。“细寻循吏传,少辍子云书。”循吏是指遵循先王之道的官吏,他们以清正廉明、勤政爱民为宗旨,深受人们的尊敬。“子云”指的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曾参。曾参的事迹在《论语》中有记载:“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见《论语·泰伯》)因此,“子云书”就是指曾子的教诲。这两句是说,诗人认为池州的治绩正是因为有了像曾子那样的贤良君子治理才得以实现。
“铃阁闲无奈,江山兴有馀。”铃阁是古代帝王居住之处,这里借指朝廷。“闲无奈”意味着诗人虽然不能直接参与池州的实际政务工作,但他对池州的关注却是有加无已的。“江山兴有馀”,意谓池州的山水风光已经足够吸引人,人们自然会慕名而来。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殷切期望,又体现了他对池州未来的看好。
“由来形胜地,保障定何如。”形胜之地通常是指地势险要、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两句是说,自古以来,地形优越的地方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要想保住这样的地区,没有实力是不行的。这既是对友人的一种勉励,又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继承了杜甫沉郁顿挫的特点,同时融入了韩愈雄浑豪放的风格。全诗四句,前两句交代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原因,即友人将赴任池州;中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评价与期望;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友人未来成就的肯定。这种层层推进的结构安排,既使得全诗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又使得其情感更加深沉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