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也不谐俗,老去益美闲。
百草生已绿,春雨满南山。
朝朝荷锄去,既夕驱牛还。
生长茆檐下,贫贱甚独安。
但愿桑麻长,优游足岁年。

【注释】

“少也不谐俗,老去益美闲”:年少的时候不合世俗,年老之后更加喜欢闲适。

“百草生已绿,春雨满南山”:百草都已发青,春雨滋润了南山。

“朝朝荷锄去,既夕驱牛还”:天天扛着锄头去劳作,晚上又赶着牛回家。

“生长茆檐下,贫贱甚独安”:在茅屋的屋檐下成长,虽然贫穷但非常安心。

“但愿桑麻长,优游足岁年”:只希望桑树和麻长得茂盛,可以悠闲地度过一年。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归隐之志的作品。诗人早年不谐世事,而终老山林,其志趣可谓高远。首二句写隐居生活,第三句写山间景色,第四句写农事活动,第五句写生活环境,最后两句写内心感受,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开头二句说,少年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到老了才更喜欢清静的生活。这种矛盾心理是许多志士仁人常有的。这二句是写自己年轻时不愿做官,到老了却十分喜爱闲散的生活,表现了作者的志向不凡和不同寻常的感慨。

中间四句是写隐居生活。“百草生已绿”、“春雨满南山”,都是写眼前景色。春天到来,百草发芽,百花齐放,春雨绵绵。诗人用这些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心情,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朝朝”二句写每日的劳动,“既夕”二句写劳作结束,“荷锄去”是扛着锄头,“驱牛还”是赶着牛回家。诗人从早忙到晚,辛勤劳作,过着清苦的农家生活。

后四句写居住环境。“生长茆檐下”,意思是住在简陋的茅屋里;这里“茆檐下”也指茅屋之下,茅屋就是“茆檐”。茅屋虽然简陋,但诗人在这里过得很安心。“贫贱甚独安”,表明诗人并不追求富贵,他之所以能够住得下去,是因为有一颗恬淡宁静的心。

末二句是写诗人的愿望和感想。“但愿桑麻长”,意思是盼望桑树和麻长得茂密;桑麻是农作物,种得越茂盛说明越富足,所以愿望桑麻长得茂盛是为了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优游足岁年”,是说能悠闲自在地过完这一年。诗人的愿望很朴实,但却反映了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无论怎样都要过得好一些,要活得充实、快乐。

这首诗语言平实朴素,意境优美宁静。诗人在平淡中见奇伟,于平常处见真味,体现了陶渊明诗歌的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