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以竹为名,因知此地清。
溪来城下绿,山到市边平。
入幕非无客,能文必有声。
江湖共游宦,相望若为情。
【注释】
竹:这里指筠州。
郡以竹为名,因知此地清:郡县因为筠州盛产竹子而闻名。
溪来城下绿,山到市边平:溪流从城下流过时,水面呈现出一片绿色;山在城边,显得十分平坦。
入幕非无客,能文必有声:当幕僚不是没有宾客,有才能的人必然会有声望。
江湖共游宦,相望若为情:我们就像江湖中泛舟的客人一样,虽然相隔遥远,但彼此思念对方的心情是一样的。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送好友赵灵秀去往筠州幕府时所作。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又反映了当时官场生活的某些情况。首联先点明“筠州”二字,接着写自己来到此地的感受,即因“竹”而得名。颔联写景,“绿”与“平”,都是写自然景色。颈联写友情,“能文必有声”是说当幕僚者必须具有真才实学,才能有所作为。尾联写离别之情,用典抒发了作者对友情和仕途的感慨。
这首诗是送别诗,但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一般送别的诗,多是写离愁别绪,或写依依惜别之情,或写盼望早日重逢之愿。而这首诗却不同:它没有直接抒写离别之苦、相思之切,而是通过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一种淡泊名利、不汲营求、安于隐逸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诗的开篇就点出“筠州”,然后写到“竹”,最后归结到“清”。这样,不仅点明了题意,而且使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郡以竹为名,因知此地清”,这是全诗的关键句。“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被看作是君子的象征。所以,这里的“竹”,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诗人在这里并没有说自己是因为竹而有名,而是强调由于“竹”,才感到此地的“清”。“清”,是此诗的关键词。那么,“清”在什么地方呢?从第二句“溪来城下绿”可以看出,是指溪水清澈,水质纯净;第三句“山到市边平”则是指山势平缓,风景秀丽;第四句“入幕非无客”,则是说虽然当幕僚的不乏其人,但是真正有才华的人并不多,所以说“清”。这种“清”,既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人物性格的真实描绘。
“溪来城下绿,山到市边平”,这两句描写的景物清新自然,色彩鲜明,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然而,这种“清”并非空泛之语,它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超脱世俗、远离尘嚣的境界。因此,诗人在颔联之后,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对友人的劝慰。“入幕非无客,能文必有声”,“入幕”,即入仕为官。“入幕非无客”,意思是说做官并不是没有宾客的。“能文必有声”,意思是说能够写作文章的人一定有名气的。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幕僚并不一定要有宾客,关键是要有一定的才学,才能有所作为。
“江湖共游宦,相望若为情”,这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和发展,它们既承接上两句的意境,又有新的内容。“江湖”,泛指江河湖泊。这里指的是官场生活。“共游宦”,就是共同从事官场生活。“相望若为情”,意思是说虽然我们彼此远隔万里,但是彼此思念对方的心情却是相同的。这里的“情”,可以理解成“意”,也可以理解为“志”。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理想追求,但是我们彼此之间都有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既包含了对朋友的怀念之情,也包含了对自己前途命运的关注之情。
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它没有简单地用传统的送别诗的形式来表达离别之情,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将离别之情融入其中。同时,这首诗也不是单纯地赞美山水之美,而是通过赞美山水之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它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