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绝有庵不肯住,弄月挑云径山去。
地水火风分裂时,亲书赠予黄葛布。
蜕封读罢咽无语,会得龙须能避暑。
岂知玉骨本清凉,书则珍藏布不取。
源老忽踏幽深路,道在隔山遥望处。
巨帙已载烂葛藤,何堪又送闲家具。
开眼一看笑呵呵,犹有这个可奈何。
来而不往非世法,聊效芹忱愧不多。
两角茶,十袋面,宝瓶飞钱五十万。
虔心献此一瓣香,奉为禅师作清荐。
且问先师来不来,玉山庵顶白云开。
更烦大众打圆相,拨取青莲火里灰。
【译文】
痴绝有庵,不肯住,弄月挑云径山去。地水火风分裂时,亲书赠予黄葛布。蜕封读罢咽无语,会得龙须能避暑。岂知玉骨本清凉,书则珍藏布不取。
源老忽踏幽深路,道在隔山遥望处。巨帙已载烂葛藤,何堪又送闲家具。开眼一看笑呵呵,犹有这个可奈何。来而不往非世法,聊效芹忱愧不多。
两角茶,十袋面,宝瓶飞钱五十万。虔心献此一瓣香,奉为禅师作清荐。且问先师来不来,玉山庵顶白云开。更烦大众打圆相,拨取青莲火里灰。
【赏析】
“荐痴绝禅师”诗题是“荐”,但这首诗不是一般的荐人之作,而是一首偈语诗。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颂赞性的作品,其内容主要表现了对痴绝禅师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诗中描述了痴绝禅师的住所:有一座小庵,禅师居住其中,喜欢弄月挑云,漫步于山间小路之上。这里的“弄月”“挑云”都是描绘禅师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而“径山去”则暗示了禅师对于山水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还提到了禅师的一些特点:如地水火风分裂时,亲书赠予黄葛布。这里的“地水火风分裂”可能是指禅师对于佛教教义的领悟和体悟,而“亲书赠予黄葛布”则暗示了禅师对于佛法的理解和应用。再如,“蜕封读罢咽无语,会得龙须能避暑”。这里的“蜕封读罢”可能是指禅师对于经文的研究和理解,而“会得龙须能避暑”则暗示了禅师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诗中还表达了对禅师的崇敬之情:如“且问先师来不来,玉山庵顶白云开”。这里的“先师”可能是指佛陀或高僧等修行者,而“玉山庵顶白云开”则暗示了禅师对于修行和禅悟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痴绝禅师生活情趣的描述和对其特点的表现,以及对禅师的崇敬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禅宗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