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马绝风烟,夜与云俱宿。
弹琴向窗间,微月挂森木。
晓行岩上路,一溪缘净绿。
路穷入其中,溪流贯山腹。
岩开类天设,石乱疑鬼伏。
水从何自来,乃尔莹心目。
岩前野僧居,种桃满空谷。
惜已过芳时,不见花芬馥。
平生青霞志,耻受红尘辱。
老我茅三间,兹山疑可卜。
游洞岩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游历洞岩时的所见所感。他骑马穿越风烟,夜晚与云共宿,弹琴于窗前,观赏微月照耀下的森木。早晨行走在岩路上,溪水清澈,一路沿着绿色草地前行。当走到路的尽头,发现溪流贯穿山腹,岩开似天设,石乱似鬼伏。溪水的源头何处?竟能如此明亮地照人心目。在岩前有野僧居住,他们种满桃花,满园芳香。可惜已经错过花期,不能欣赏其芬芳馥郁。诗人一生都怀揣着青霞志向,但如今受红尘束缚,已无法忍受。虽然年纪渐长,但依然居住在茅草屋中,这山似乎可以寄托我的晚年之思。
译文:
跨马绝风烟,夜与云俱宿。
弹琴向窗间,微月挂森木。
晓行岩上路,一溪缘净绿。
路穷入其中,溪流贯山腹。
岩开类天设,石乱疑鬼伏。
水从何自来,乃尔莹心目。
岩前野僧居,种桃满空谷。
惜已过芳时,不见花芬馥。
平生青霞志,耻受红尘辱。
老我茅三间,兹山疑可卜。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游览洞岩景色和感受的诗。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洞岩石景的独特韵味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首句“跨马绝风烟”便将诗人的行动和心情引入诗境。骑马穿越风烟,暗示着一种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感觉。而“夜与云俱宿”,则进一步渲染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仙境之中。
第二句“弹琴向窗间,微月挂森木”,则转入了室内的场景。弹琴于窗前,微月挂在森木上,营造出一种幽静、宁静的氛围。这种宁静的氛围与前面的“夜与云俱宿”相呼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接下来四句描述了诗人在岩路上的所见所感。“晓行岩上路,一溪缘净绿。”描绘了清晨行走在岩路上的景象,溪水清澈,一路沿着绿色草地前行。这里的“净绿”二字,不仅形容了溪水的清澈,也暗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最后两句则转入了对岩前野僧生活的描绘。“岩开类天设,石乱疑鬼伏。”描述了岩石开合如同天设一般,石乱如鬼伏一般。这里的描写既形象又贴切,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洞岩石景的独特韵味和诗人内心的感受。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