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不肯帝强秦,天下皆闻高士名。
何事劝降轻守节,一书飞矢入聊城。
【注释】
鲁仲连:战国时魏国人。
布衣:指平民,没有功名的人。
帝强秦:尊奉强大的秦国为皇帝。
高士名:高尚的名声。
何事劝降轻守节:为什么用书信劝服投降呢?轻守节:轻视坚守节操。
一书飞矢入聊城:一封书信飞箭射进了聊城。
聊城:战国时魏国的一座城池,在今河南省聊城市东北。
【赏析】
此诗是赞扬鲁仲连的。鲁仲连以一介布衣之身,面对强秦而不肯屈从其淫威,他坚持正义,宁死不屈,最后竟以一纸书简飞箭,使强秦的使者退兵回城,表现出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和大智大勇。
首句“布衣不肯帝强秦”,写鲁仲连对强秦的蔑视,表明他不愿做强秦的臣民。“不肯”二字,表现了他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布衣”一词出自《汉书·王吉传》,意思是穿着布衣服的人,泛指平民。这里借以表明鲁仲连的身份,一个普通平民,却有如此崇高的精神境界。
第二句“天下皆闻高士名”,写鲁仲连的名声远播四海,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道德高尚、品格出众的高人。“皆闻”一词,说明他的影响之大。鲁仲连之所以能够成为“高士”之名,就在于他不随波逐流,坚持正义,敢于与强权势力斗争,所以人们才会传颂他的大名。
第三句“何事劝降轻守节”,这是说有人劝鲁仲连投降,但他宁愿放弃自己的节操。鲁仲连宁死不屈,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背叛国家,这种高尚的人格令人敬佩。“轻守节”三字,表达了他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远远不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末句“一书飞矢入聊城”,则是描绘了鲁仲连用智慧和勇气化解危机的场景。他巧妙地利用飞箭的力量,让强秦的使者败下阵来。这里,飞箭象征着力量和速度,它能够穿透敌人的防线,直击要害。而鲁仲连的智慧和勇气则体现在他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对方的弱点,并采取果断的行动予以打击。这种机智与勇敢相结合的策略最终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整首诗通过对鲁仲连的赞美,展现了他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智慧才能。鲁仲连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才华和能力,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