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得能言不自闲,雕笼何异网罗闲。
客来青锁常遮面,人去长门深闭关。
感物寸肠丝欲断,离群双泪血犹殷。
如何放我西归去,骨肉相抛在陇山。

徐积的《赠玉师鹦鹉》如下:

学得能言不自闲,雕笼何异网罗闲。
客来青锁常遮面,人去长门深闭关。
感物寸肠丝欲断,离群双泪血犹殷。
如何放我西归去,骨肉相抛在陇山。

接下来将详细阐述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以及其中的关键词汇和主题思想。

  1. 诗句解析
  • 学得能言不自闲:诗人表达了鹦鹉通过学习获得了能言的能力,但同时感到这种能力带来的自由与责任之间存在着矛盾。
  • 雕笼何异网罗间:用“雕笼”和“网罗”比喻鹦鹉的生活环境,暗示这种环境如同囚禁,使得鹦鹉失去了自然的自由。
  • 客来青锁常遮面:描绘了主人来访时,鹦鹉被关在笼子里,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 人去长门深闭关:进一步强调了鹦鹉因主人离去而感受到的孤独和隔离。
  • 感物寸肠丝欲断:表达了鹦鹉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感到内心的激动和不安,甚至有些悲伤。
  • 离群双泪血犹殷:描绘了鹦鹉因为与同伴分离而流下的泪水,形象地展现了其对伙伴的思念之情。
  • 如何放我西归去:反映了鹦鹉对自由的渴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它曾经熟悉的自然环境中。
  • 骨肉相抛在陇山:以“骨肉相抛”形容鹦鹉与人类之间的深厚情感纽带,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与尊重。
  1. 情感分析
  • 诗中的情感丰富,既有对鹦鹉能言能力的赞赏,也有对其被囚禁生活的同情;既有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也有对现代社会中动物地位的思考。
  • 诗人通过对鹦鹉的描述,传达出对自由、平等与人道对待动物的深刻思考。
  1. 主题探讨
  • 本诗探讨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动物的权利。诗人通过对鹦鹉命运的描写,引发读者对动物权益的关注和思考。
  • 诗人通过对比鹦鹉的遭遇与人的生活,呼吁人们要珍惜动物的生命,尊重它们作为生命体的权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鹦鹉命运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鹦鹉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由的渴望,引发了人们对动物权益的关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