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翁犹慕李膺贤,漫叟当车我执鞭。
辕下两骖将逐骥,墙闲一穴欲窥天。
兵锋甚锐逢今日,铁阵横行记昔年。
将钺挥金何用剑,檄书插羽不须笺。
勇骑龙子神弥俊,笑扼犀吭血正鲜。
一鼓已输元帅手,双矛将解敌人肩。
我徒北首思投甲,子使西来约卷旃。
自是见羸谋饵虏,却云养气欲希仙。
已严军令除添灶,但恐师期忽举烟。
设若渝盟相掩袭,冲车突骑占平田。
【注释】
荀翁:指东汉时期名士荀爽。李膺:东汉时期的名士,被宦官诬陷为“党人”。贤:指品德高尚的人。漫叟:指诗人自谦的称呼,漫叟当车我执鞭:漫叟(即作者)驾车我执鞭。
辕下:车驾之下。两骖:两匹马。骥:好马。墙闲一穴:墙壁之间有一个洞。欲窥天:想探求天上。兵锋甚锐:兵器锋芒锐利。逢今日:遇到当今。铁阵:比喻坚强的军阵。将钺(yuè):将领用的斧。挥金:挥动金戈。何用剑:何必用剑呢?檄书插羽:用羽毛做的文书。不须笺:不需要纸。勇骑龙子:指英勇的战士像龙一样勇猛。神弥俊:更加英俊。一鼓:指击鼓进军。元帅手:将军手中的指挥棒。双矛将解敌人肩:两个矛头将解除敌人的武装。
北首:面向北方。思投甲:想到脱下盔甲投降。子使西来约卷旃:儿子要派使者前来约定撤去战旗。见羸谋饵虏:见到衰弱的敌人就设法诱敌上钩。却云养气欲希仙:却说是为了养精蓄锐,想修炼成仙。已严军令除添灶:已经严格军令,防止敌人增灶(增加灶火)。但恐师期忽举烟:只怕军队突然出击,烟雾四起。若渝盟相掩袭:如果改变了和谈的盟约,相互攻击偷袭。冲车突骑:战车和骑兵的冲击。占平田:占领开阔的田野。
【赏析】
此诗写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内忧外患中,国力十分虚弱。诗中的主人公在苟且偷安地度过岁月,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恢复故土、重振雄风。全诗通过描写一场战争的过程,反映了当时南宋朝廷对金朝的战争策略和军事部署,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以及对苟安于江南、不发愤图强的失望情绪。
第一句点明主题。荀翁、漫叟都是指诗人自己。李膺是东汉时的名臣,他不畏强权,与宦官斗争,终于被迫害致死,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荀翁犹慕李膺贤,漫叟当车我执鞭,就是以古人为榜样,表明自己不忘国耻,决心报效国家的志向。
第二句写战场上的紧张气氛。辕下两骖(cān)将逐骥,墙闲一穴欲窥天。这是形容战场上的威武场面,车马奔驰,战士们跃跃欲试,准备投入战斗。第三句写战斗开始时的情景。兵锋甚锐逢今日,铁阵横行记昔年。这两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描写,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精神。
第四句写战斗中的胜利。将钺挥金何用剑,檄书插羽不须笺。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把挥金如土的将领与纸上谈兵的书生相对比,突出了将领们实际行动的重要性。第五句写战斗中的胜利。勇骑龙子神弥俊,笑扼犀吭血正鲜。这里描绘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形象,他们的战斗力无比强大,令人惊叹。
第六句写战斗中的艰苦。一鼓已输元帅手,双矛将解敌人肩。这里既表现了战斗的激烈程度,也表现了战士们的顽强意志。第七句写战斗中的困难。我徒北首思投甲,子使西来约卷旃。这里既体现了战士们的无奈心情,也表现了他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写战后的喜悦。自是见羸谋饵虏,却云养气欲希仙。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胜利的满足感,也表现了他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