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三年,平恕如一。
静而不烦,民安厥室。
大夫去矣,何以述之。
我述民言,民实德之。
【解析】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共12句。第一、二两节以送别的方式,表达了对朋友的赞美和期望;第三节写朋友去任后百姓对他寄予的希望;最后一节写友人离去,自己无法表达对友人的祝愿。
(一)
大夫三年,平恕如一(第一、二节)
译文:大夫三年任职,处事公正,宽厚待人,没有偏私。
注释:大夫——指官吏或高级官员。
(二)
静而不烦(第三、四节)
译文:治理政事时,保持冷静而心安理得,不使烦扰发生。
注释:静而不烦——形容为官者能够镇定自若地处理好各种事务。
(三)
大夫去矣,何以述之(第五、六节)
译文:大夫离去了,用什么言语来表述你的行为?
注释:述之——表示如何表述你的政绩。
(四)
我述民言,民实德之(第七、八节)
译文:我只是叙述民间的语言,百姓实际是称赞你的。
注释:德之——百姓称颂的意思。
赏析:
此诗通过赞扬一个贤明的县令,歌颂了贤明的官吏对人民的关怀。
开头两句“大夫三年,平恕如一”,是说这位大夫做官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处理政务公正无私,待人宽厚,没有偏私。这两句是总的评语,概括了他做官的特点。下面四句是具体描绘他做官的事迹。从“静”字可以看出他的为官之道,既能做到“平恕”,又要做到“静”。在“静”字上着笔,既表现出他对政务的沉着冷静,又表现出他在处理政务时的从容自如。在“不烦”二字上也可以看出他的治事风格:他做到了既不烦扰百姓,又不使自己心烦意乱。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工作,而且有利于百姓的生活。
最后两句,“静而不烦,民安厥室”,意思是:在处理政务的时候能保持平静而不急躁,那么百姓就会感到安乐。“安厥室”——让百姓安定下来。这里把“室”作为家的意思来理解,突出百姓安居乐业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这位县令的描写,赞扬了他的政绩。但是诗中的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和辞藻来渲染这位县令的政绩,而是通过质朴无华的诗句,把这位县令的政绩真实地展现出来。诗中所表现的朴实、自然的风格也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