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立青规照眼新,封侯端合踵平津。
公车久满三千牍,属国犹淹十九春。
一睹雉驯知善政,双飞鹗荐爨陈人。
焦桐会有知音在,未必终为爨下薪。
玉立青规照眼新
封侯端合踵平津。公车久满三千牍,属国犹淹十九春。一睹雉驯知善政,双飞鹗荐爨陈人。焦桐会有知音在,未必终为爨下薪。
译文:
我像一座矗立的青翠山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崭新的景象,我渴望被封为侯爵,与汉武帝一样,追随他的脚步走向辉煌的平津。公车官邸中已堆满了三千卷公文,我的属国还在漫长的春天中徘徊。一眼望去,那些雉鸡温顺驯服,我知道这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双飞的大雁被荐举到朝廷之中,为我所在的陈县带来荣光。即使有梧桐树,我也会等待知音的到来,但我明白,可能最终我只是那被烧掉的柴草。
注释:
- 玉立青规:形容山势挺拔,如同青翠的山峰一般。
- 封侯:古代官员因功封爵位,此处指希望获得侯爵的荣誉。
- 踵平津:追随汉武帝的故事,汉武帝时期平定了匈奴等外族,实现了国家的安定。
- 公车久满:公车府中积压了大量的公文。
- 属国犹淹:我的属国还在漫长的春天中徘徊,比喻政治局面尚未完全稳定或发展。
- 一睹雉驯:通过观察雉鸡温顺的行为,可以推断出统治者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 双飞鹗荐:大雁飞翔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大才被推荐到朝廷。
- 焦桐:梧桐树,用来比喻知音,意指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 未必终为爨下薪:这句话表达一种无奈,即可能最终自己只是被焚烧的柴草。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和政治局势的复杂感受以及对贤君的期盼。首句“玉立青规照眼新”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山之巅,远眺四方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志向高远、胸怀壮志。接下来的“封侯端合踵平津”反映了诗人对功名富贵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公车久满三千牍,属国犹淹十九春”则展现了官场的冗杂和政治的不明朗,使诗人感到困扰和焦虑。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政治人物和事件的观察与思考。“一睹雉驯知善政,双飞鹗荐爨陈人”两句分别通过观察鸟群和人才被推荐的场景来反映社会和谐与政治清明的理想状态。然而,最后一句“焦桐会有知音在,未必终为爨下薪”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悲观情绪,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凉。
这首诗是徐鹿卿对自己政治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和忧虑。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政治事件的反思,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