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褊志迷归去,叔夜支辞谬养生。
道有穷通千世运,命无夭寿四时行。
我能为蝶斯同化,子亦知鱼乃至情。
谓马谓牛无不可,楚肝越胆太分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鉴赏。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注意题干要求“逐句释义”“赏析”。
第一联,“渊明褊志迷归去,叔夜支辞谬养生。”渊明,这里指陶渊明。渊明,即陶渊明,晋宋之际诗人,字元亮。他曾任彭泽令、镇军参军等职,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等。“叔夜”,即嵇康。嵇康是三国魏末至西晋初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和书法家。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清高思想,反对司马氏的专制统治,与当时的政治势力尖锐对立。嵇康在音乐上造诣很深。他的琴曲作品《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都是传唱一时的名篇。嵇康的诗作不多,但以《幽愤诗》最为著名,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养生论》是他关于养生问题的一篇重要论文。嵇康认为“养生”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基本权利;只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和科学的方法就能长生不老,否则就会早死。“支辞”,即言辞。“谬养生”,是说嵇康认为只有违背世俗的养生之道才能延年益寿。
第二联,“道有穷通千世运,命无夭寿四时行。”“穷通”指命运的好坏。“夭寿”,指短命的人。“四时”,代指四季。这两句的意思是:大道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是历代相传的命运啊。生命长短不同,这也是四时运行的结果。“我”能像蝴蝶一样自由地变化,你也能像鱼那样自由地生活。“谓马谓牛无不可”,“谓”同“为”。“谓”在这里是说的意思。“牛”指耕牛,“马”指驾车用的马。这两句的意思是:你认为什么都可以,没有什么不可以。
第三联,“我能为蝶斯同化,子亦知鱼乃至情。”这句意思是:你能了解鱼的感情,我就能理解蝴蝶的变化。“化”,指变化。“至情”,即至真之情。“斯”,代词,相当于“这”。这两句的意思是:你知道鱼的感情,我也能了解蝴蝶的变化;你能理解鱼的感情,我就能理解蝴蝶的变化了。“斯同化”,就是共同化变的意思。
第四联,“谓马谓牛无不可,楚肝越胆太分明。”“楚肝”,指楚国的肝脏。楚国地处南方,所以用“楚”字代表南方。“越胆”,指越国的心口窝。“越”,指南方。“肝胆”,比喻心肠。“分明”,清楚明白。这两句是说:你认为什么都可以,没有什么不可以;楚国的心肠和越国的心口窝都很清楚,分得一清二楚。“无不可”,指一切事物都可以。“分明”,指清楚地分辨出来。这两句的意思是:你认为什么都可以,没有什么不可以;楚国的心肠和越国的心口窝都很清楚,分得一清二楚。
【答案】
译文:
我像蝴蝶一样自由地变化,你也能像鱼那样自由地生活。你认为什么都可以,没有什么不可以;楚国的心肠和越国的心口窝都很清楚,分得一清二楚。
赏析:
此诗首句写陶渊明,次句写嵇康,三句写庄子、列子、惠施等人,四句写屈原、贾谊、张良等人,最后一句总括全诗。前人评论陶诗云:“渊明诗,吾尝爱其平淡,至其奇险之处,自不可及。”(《白香山诗评》)所谓奇险,就是超越常规,不落俗套,出奇制胜。陶渊明一生淡泊名利,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为权臣所屈,不为世俗所动,这种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陶渊明的这种性格,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如在《饮酒》中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现了一种远离尘嚣、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鄙弃官场的消极态度。又如《归园田居》中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则更直接地反映了他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的心境。再如《桃花源记》里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既表现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归宿,只好在幻想中寻找寄托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向往。这些诗句都表现出了陶渊明的性格特点。
嵇康崇尚老庄之学,提倡清谈玄理,反对礼教束缚,因此遭到司马氏的忌恨。他不仅在思想上受到迫害,而且在政治上也屡受打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不为权势和环境所迫,不为生死和毁誉所动。他虽然在政治舞台上失意,但并不表示自己放弃理想。如他的《养生论》中就谈到:“夫人之相与,莫不有病痛于内,有忧畏于外……夫养生者先防其未形,而养其未生者也。”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应当爱惜它。他还认为“养生”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基本权利;只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和科学的方法就能长生不老,否则就会早死。这些言论充分表明嵇康的思想十分高尚,他是一位坚持正义、维护个性尊严的斗士。
陶、嵇两位都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人物,但两人的人生道路却迥然不同。陶渊明在官场上失意后退隐山林之中,过着隐居生活;而嵇康则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打击,被迫离开洛阳,回到家乡长期过着隐居生活。然而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十分接近,他们的理想、抱负、人生观以及对待社会的态度等都十分相近,因而他们的诗歌也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他们都重视个人的精神修养和个性发展。陶渊明曾说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田园居》)他厌恶仕途的腐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因而选择退隐山林。嵇康同样不愿做官,他曾说过:“常在床褥中,分散体骸与物交”(《养生论》)。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其次,他们都注重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技巧。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简质而又韵味悠长,如《饮酒》中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清新自然而又富有情趣;嵇康的诗想象丰富奇特,如《幽愤诗》中的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弹琴鸣琴”本是古代文人雅士常用的动作,但在嵇康的诗中却成了一种奇特的动作。此外,他们都擅长写景抒情。陶渊明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通过描写山水田园景色抒发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田园的情感。嵇康也善于写景,但他更多地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陶渊明虽然生活在东晋时期,但他始终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族命运。他多次写到过战争的场面和人民的痛苦。例如在《读史述九章》中说:“战火烧中原,民怨积如山。”在《咏荆轲》中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长城内外空自苦!”在《杂诗》中写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些诗句都流露出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嵇康也曾写过不少揭露时政黑暗的诗文,如《五言赠潘岳》中写道:“天道久已回,皇纲自宜复。”(《答郑冲书》)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写道:“天下多事,将军频出;徒观古书之耳。”这些都是他的爱国之情的真实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