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土长安古道深,潼关依旧接桃林。
使君骢马来何后,道士青牛去莫寻。
春半河山犹寂莫,日长坑阪正崎嵚。
平生冷笑元龙误,老觉求田负寸心。
尘土长安古道深,潼关依旧接桃林。
使君骢马来何后,道士青牛去莫寻。
春半河山犹寂莫,日长坑阪正崎嵚。
平生冷笑元龙误,老觉求田负寸心。
注释与赏析:
- 尘土长安古道深:长安城下,古老的道路显得深邃且充满尘土,象征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沉淀。
- 使君骢马来何后:使君(指官员或使者)骑着青色的马,归来时已不是当年之人。
- 道士青牛去莫寻:描述一位道士骑青牛离去,不再寻觅,暗示世事变迁,无法追寻。
- 春半河山犹寂莫:春天将尽,山河依然沉默,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日长坑阪正崎嵚:随着太阳升高,坑坡上的风景变得更加峻峭奇特,体现了自然界的壮丽。
- 平生冷笑元龙误:用典嘲笑了历史上的张辽,因轻敌而失败,暗指人生易被小觑之利所诱。
- 老觉求田负寸心:年老之后,追求田产反而辜负了自己的初心,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无奈。
《潼关道中》是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运用了简练的文字,展现了潼关城的雄伟、壮丽和历史厚重感,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通过高耸的云彩、秋风吹散马蹄声等意象,巧妙地表达了潼关作为重要关隘的辉煌过去和现在的平静景象。同时,诗中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潼关的特点。一方面,云彩高高簇拥着潼关城,显示了城池的雄伟和威严;另一方面,山峦进入潼关,却无法使潼关变得平坦,凸显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和地理特点。此外,诗中的反问手法使得整首诗情感充沛,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反对北洋军阀保卫国民革命果实的坚定意志。这首诗通过对潼关的描述,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意识和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