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击剑邺王台,万古英雄死不埋。
子去悲歌宜有和,露萤白首亦常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送李知章下第归河北”是一首七言绝句,要求分析诗中景物的特点,并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找出诗句中的景物特点,然后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第一句:斗鸡击剑邺王台。邺城在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这里指邺城。邺城,即邺都。汉建安十五年(210年),袁绍在邺城中大摆酒宴,邀请天下名士,以高官厚禄相诱,想招揽曹操入伙。结果大宴之上,曹操当场就借酒兴挥毫写下了《短歌行》三首,表达了自己“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豪情壮志。“斗鸡击剑”,意谓曹孟德当年在此与群雄角逐,斗鸡弄剑,气吞万里如虎;“斗鸡击剑”,意谓曹孟德当年在此与群雄角逐,斗鸡弄剑,气吞万里如虎。此句既描绘了邺城的景色,也暗寓曹孟德当年的雄心壮志。
第二句:万古英雄死不埋。这句诗的意思是,千古以来的英雄人物死去之后,却得不到世人的尊重和敬仰,他们的尸骨不能得到掩埋。诗人用反问的手法,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也流露出对英雄人物被遗忘的悲愤之情。
第三句:子去悲歌宜有和。这里的“子”,是代称李知章。“子去”,即指李知章离开。“悲歌”,即慷慨悲歌。“宜有和”,意谓应当吟咏歌唱。这一句诗人说,李知章离乡别井,满怀悲怆,应该唱起悲歌来抒发心中的哀愁。诗人运用设问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李知章的同情之情。
第四句:露萤白首亦常材。这句诗的意思是,像萤火虫一样在露地里发光,到老了头发白了还保持着自己的才能,这样的才能也是值得珍惜的。这是诗人对李知章的赞美之词,也寄托了诗人对自己功成名就、但不被重用的感伤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答案】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首联描绘了邺城雄浑壮阔的场面;颔联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被遗忘的悲愤之情;颈联则写李知章离开时的悲伤之情;尾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全诗意境苍凉,感情沉痛,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