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触热中烦满,苦无蔗浆冻金碗。
陈君诗卷可洗心,持作终朝晤言伴。
男儿三十四方身,布衣不化京洛尘。
白驹皎皎在空谷,黄鸟睍睆鸣青春。
子桑之居十日雨,入门不复闻人语。
形骸正是吹一吷,安用虚名齐后土。
文章初不用意成,黼黻帝躬临下民。
时花俚服诮新巧,牛马安所辞吾名。
禹穴幽奇行可强,江北江南正相望。
乘涛鼓枻何当往,爱惜水仙桃竹杖。
不应越女三年留,相见还须未白头。
蘧生知非苦不早,巨壑夜半遗藏舟。
达人一言嚆矢疾,相从琢磨悔去日。
菖蒲正是可怜花,我独闻名不曾识。

诗句原文:

驱车触热中烦满,苦无蔗浆冻金碗。陈君诗卷可洗心,持作终朝晤言伴。男儿三十四方身,布衣不化京洛尘。白驹皎皎在空谷,黄鸟睍睆鸣青春。子桑之居十日雨,入门不复闻人语。形骸正是吹一吷,安用虚名齐后土。文章初不用意成,黼黻帝躬临下民。时花俚服诮新巧,牛马安所辞吾名。禹穴幽奇行可强,江北江南正相望。乘涛鼓枻何当往,爱惜水仙桃竹杖。不应越女三年留,相见还须未白头。蘧生知非苦不早,巨壑夜半遗藏舟。达人一言嚆矢疾,相从琢磨悔去日。菖蒲正是可怜花,我独闻名不曾识。

接下来将详细解释这首诗的含义和背景:

  1. 诗歌内容与主题
  • 晁补之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诗人自身的感慨。诗中描述了炎热天气中的不适和对清凉环境的向往,同时提到了友人的诗卷,表达了阅读可以洗净心灵、带来慰藉的观点。
  • 诗中提到的“男儿三十四方身,布衣不化京洛尘”反映了诗人对个人身份和社会责任的思考。他通过对比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世俗的期望,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真实感受。
  1. 艺术特色与技巧
  • 晁补之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如“白驹”、“黄鸟”等自然景物,以及“水仙桃竹杖”这样的物品,都是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哲思,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 诗句中的“形骸正是吹一吷”,这里的“吹一吷”可能是形容诗人内心的宁静或是某种特定的动作,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动感。
  1. 文化背景与作者生平
  • 晁补之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多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人的情感体验。这首诗体现了他在特定情境下的感悟和思考,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1. 赏析与评价
  •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境遇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哲学。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其成为宋诗中的佳作之一。

《答陈履常秀才谑赠》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的诗作,也是对宋代文人生活和文化背景的一种反映。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和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