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师名德振鹓鸾,孙子何为短羽翰。
不使功名藏竹简,宜留文字后人看。
六丁取去嗟韩第,七子亡来恨建安。
赖有上公曾塔葬,多情无用涕汍澜。
诗句译文:
少师名声振翅高飞入鹓鸾,孙子为何短羽翰却短。不让他功名藏在竹简间,应该让他的文字流传后人看。
赏析:
此诗以“哀韩君表无文编”为题,通过赞美少师名德与孙子的才华,表达了作者对文人墨客才华的珍视和对文学传承的期望。首句“少师名德振鹓鸾”,既赞美了少师的名声远扬、如鸾鸟般高飞,也暗示了他作为大臣的崇高地位。次句“孙子何为短羽翰”则反问,表达了对孙子才华短浅的惋惜。后两句“不使功名藏竹简,宜留文字后人看”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观点,认为即使才华有限,也应让其文字流传后世。
注释:
- 少师:指的是高级官员或者学者。
- 德振鹓鸾:形容人品德高尚,名声显赫,如同鹓鸾一般高贵。
- 六丁取去嗟韩第:指秦始皇时期的方士李斯,他曾建议销毁百家之言。
- 赖有上公曾塔葬:指汉代的张敞,他在长安城内为一位老人修建了一座塔葬,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怀。
- 上公:指张敞。
创作背景:
晁说之生活在宋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面临着各种挑战。这首诗可能是在晁说之任官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文学传承的重视。通过对少师和孙子的描绘,晁说之传达了对他们才能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价值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