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衣换却朝衣尽,知悔知非恐不任。
磬韵应怜持课罢,香销当识坐禅深。
芭蕉庭下三身正,蟋蟀床头百虑侵。
忆我白莲庵里士,几年消息亦沉沉。

《致仕後寄白莲然公》是宋代晁说之的诗作。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退隐后的生活状态和心境,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仕途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下面将逐一解读这首诗:

  1. 首句释义与译文:僧衣换却朝衣尽,意味着僧人已经脱下了官服,换上了平民的僧袍。这句表达了诗人从官场中退隐出来,回归自然生活的决心。

  2. 第二句释义与译文:知悔知非恐不任。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在退隐前对自己的评价,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此感到后悔,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这种生活方式。

  3. 第三句释义与译文:磬韵应怜持课罢,表示当僧人放下日常的诵经功课后,会感到一种宁静的喜悦。这里的“磬韵”指的是寺庙中敲响的钟声,它象征着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4. 第四句释义与译文:香销当识坐禅深。这里的“香销”指的是僧人点燃的熏香逐渐消散,而“坐禅”是一种修行的方式,诗人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内心的平静。

  5. 第五句释义与译文:芭蕉庭下三身正,蟋蟀床头百虑侵。描述了诗人在庭院中看到芭蕉叶下的三身佛雕像,以及躺在床上被蟋蟀的声音打扰的情景,这些元素都反映了诗人在退隐后的孤独和对外界干扰的无奈。

  6. 第六句释义与译文:忆我白莲庵里士,几年消息亦沈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在寺庙中的生活的怀念,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

在赏析这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诗歌的语言风格体现了宋诗的特点,简洁、含蓄而又深刻,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诗歌的结构紧凑,通过对比退隐前后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 诗歌的情感真挚,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晁说之的《致仕後寄白莲然公》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也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