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三年百感生,众虽溷浊自澄清。
闲窥鸟雀往来势,静听儿童读诵声。
但道孤生元废弃,莫言频数论平生。
大河今岁如为用,即看千官赴上京。
【注释】
自适:自己寻找乐趣。
避难三年百感生,众虽溷浊自澄清——躲避了三年,内心百感交集,但众人都混浊不堪,我却保持清白。
闲窥乌雀往来势,静听儿童诵读声——我闲暇时观察鸟雀自由来往,静静地听到儿童在诵读诗歌的声音。
但道孤生元废弃,莫言频数论平生——只是说一个人独自存在就已被世人废弃,不要多次谈论自己的经历。
大河今岁如为用,即看千官赴上京——如今黄河的水可以作为灌溉用的水源,那么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会去上京朝拜。
【赏析】
《自适》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这首诗写一个“独乐”者的内心感受,通过描写他看到、听到、想到的几桩事来表达自己“独处”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全诗以“自适”为中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首联“自适”二字总领全篇,诗人在经历了三年的避难生活后,内心百感交集,但周围的人都显得浑浑噩噩,而自己却保持着清清白白的形象。颔联中诗人观察周围的环境,看到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说自己虽然独自生存却并不孤单,也不必担心频繁的议论会破坏自己的名誉。尾联突然转变,诗人想象到黄河之水可以用于农田灌溉,而那些朝廷中的大臣们也会去上京朝拜。
这首诗表现了白居易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同时也展现了他的乐观主义精神。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不满。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