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陀风月在,处处得真居。
一六同妙湛,三千皆宴如。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抒发了“我欲乘风归去”的情感。全诗意境开阔,格调高古,是宋初文人词中较为典型的田园山水之作。
首句“补陀风月在”,点明游山的时间和地点,即元符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赵德麟检校诸邑李方叔自酂来会中庐游灵溪。次句“处处得真居”,意思是山中到处都有清幽静谧之处可作为真正的居住地。“补陀”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清净”。这句的意思是说在山中处处都是清净之地,有真正的居所。第三句“一六同妙湛”,意指天、地、水三者合一,其境界极为奇妙,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三千皆宴如”,意指天地万物都在欢宴之中,一切景物都像酒一样醇美而令人陶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心。
【答案】
译文:
在补陀山上,风月清幽,处处都有真正可以居住的地方。天、地、水三者合一,其境界极为奇妙,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天地万物都在欢宴之中,一切景物都像酒一样醇美而令人陶醉。赏析:
此诗作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02年),时作者任太常少卿、集英殿修撰。赵德麟是当时有名的词人,他与李方叔为同乡好友,李方叔曾任中庐县令,二人经常结伴到灵溪游玩并饮酒赋诗。
首句“补陀风月在”,点明游山的时间和地点,即元符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赵德麟检校诸邑李方叔自酂来会中庐游灵溪。次句“处处得真居”,意思是山中到处都有清幽静谧之处可作为真正的居住地。“补陀”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清净”。这句的意思是说在山中处处都是清净之地,有真正的居所。第三句“一六同妙湛”,意指天、地、水三者合一,其境界极为奇妙,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三千皆宴如”,意指天地万物都在欢宴之中,一切景物都像酒一样醇美而令人陶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