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既授玦,捐之湘江中。
彼波到此潭,寂寂睡蛟龙。
【注释】:
元符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是作者被贬谪后在郴州写下的诗。
赵德鳞:作者的朋友,字端明,号中庐。
检校诸邑:在郴州任地方官。
李方叔:作者的朋友,字文叔,号中庐。
自酂来会中庐游灵溪:从河南来拜访作者,一同游玩灵溪(地名)。
大夫:指李方叔,当时担任中庐县令。
授玦:古代赠礼表示信物,以玉玦为赠礼。
湘江:长江流经湖南时称湘江。
彼:代指湘江水。
波:波浪。
潭:水深且清澈的水塘,此泛指湖泊或池塘。
寂寂:寂静无声的样子。
睡蛟龙:比喻湘江中的大鱼。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郴州被贬谪期间写给朋友李方叔的一首赠别之作。全诗以“中庐”为题,写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首句“元符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赵德麟检校诸邑李方叔自酂来会中庐游灵溪”,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元符二年指的是宋徽宗宣和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是作者的生辰。赵德麟和李方叔是作者的友人。
第二句“大夫既授玦,捐之湘江中”,意思是说,你作为县令,已经将赠礼赠送给了湘江中的鱼儿。这里的“大夫”指的是李方叔,而“授玦”则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意为赠送礼品。这里的“既”可以理解为“已经”,“既授”就是“已经赠送”。而“湘江”则是指长江流经湖南时的名称。这里的“捐之”可以理解为抛弃或者丢弃的意思。而“湘江中”则是指湘江里的鱼儿。整句的意思是说,你作为县令已经赠送给湘江中的鱼儿一份礼物,也就是“授玦”。
第三句“彼波到此潭,寂寂睡蛟龙”,意思是说,那些波涛汹涌的大鱼,来到这个潭中后,就变得安静下来,仿佛睡着了。这里的“彼波”指的是湘江里的波涛,而“潭”则是指湖潭或池塘。而“寂寂”则可以解释为寂静无声的样子,也可以理解为形容湘江的波涛汹涌澎湃。而“睡蛟龙”则是指湖中巨大的鱼,它们在潭中沉睡不动,就好像是在休息一样。整句的意思是说,那些曾经波涛汹涌的大鱼,现在来到了这个池塘中后,就变得安静下来,仿佛在休息。
整首诗通过对湘江中鱼儿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祝福之情。同时,也通过湘江和潭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