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钩树白何年岁,流瀑可听下无地。
行人愁绝却无愁,始信宜歌蜀道易。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描绘了一幅蜀道风景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山钩(qú):指山峰如同弯弯的钩子一样。
  • 树白(bái):指树木的枝干如白色一般。
  • 何年岁:何时?
  • 流瀑(bà):瀑布从高处飞泻而下的景象。
  • 下无地:声音之大仿佛连大地都在颤抖。
  • 行人:指行走在蜀道上的人。
  • 愁绝: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 却无愁:反而没有忧愁。
  • 始信:终于相信。
  • 宜歌:应该唱。

译文:
山峰弯曲如同钩子般陡峭,树木的枝干像白色的云朵。
瀑布如银链般飞泻,声音之大仿佛连大地都在颤抖。
行人行走在险峻的蜀道上,却似乎并没有感到一丝忧愁。
终于相信蜀道如此险峻,但仍然能够轻易通行。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蜀道风光的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蜀道的险峻和自然之美。诗中用“山钩树白”来形容山峰的陡峭和树木的苍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而“流瀑可听下无地”则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壮观,声音之大仿佛连大地都在颤抖,展现了蜀道的震撼力。最后两句“行人愁绝却无愁,始信宜歌蜀道易”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蜀道险峻但依然能够通行的感叹,以及对于蜀道风光的喜爱之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蜀道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