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注解】

怕碍清风入:担心帘子妨碍清风的进入。

丁宁莫下帘:再三叮嘱不要放下窗帘。

人自要趋炎:自己却要去躲避炎热的地方,指人们贪图凉爽的场所。

竹色水千顷:竹林的颜色映在水中有千顷之多。

松声风四檐:松林的声音在风吹过屋檐时发出,仿佛是四面墙壁都在听。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这地方很有情趣,而且很清静,不会让人感到有什么损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亭中纳凉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对山间清凉之地的喜爱。

前两句写亭中纳凉之景。“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诗人担心帘子阻碍了清风的入内,所以再三嘱咐,不要放下窗帘。这里用一个“怕”字,表现了诗人对清风的渴望。清风是夏天给人最大的享受,而清风被帘子阻挡,自然使人感到不快,诗人对此感到担忧。后两句写亭中避暑之景。“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这里的“避”字和前面的“碍”字相对应,表现出诗人对于夏日酷暑的无奈。而“趋炎”二字则是点出了人们在酷暑中贪恋凉爽之处的心态。

第三、四两句写亭中所见之景。“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诗人以竹色映衬水面,用松声与风声相和,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这里的“竹色”和前面的“清风”遥相呼应,都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水千顷”则形象地展现了亭中景色的开阔;“松声”、“风四檐”则让人感觉到亭中的清凉。

最后两句写亭中所感之情。“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这里的“幽致”指的是山亭中的美景,而“多取未伤廉”则是说虽然欣赏到了美景,但并没有因此而损害自己的廉洁之心。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清廉品质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