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钵来何所,茅斋近竹林。
能谈高士传,会得祖师心。
我识诗情苦,公求理性深。
三年居颍水,谁复是知音。

{
"诗句": [
"巾钵来何所,茅斋近竹林。",
"能谈高士传,会得祖师心。",
"我识诗情苦,公求理性深。",
"三年居颍水,谁复是知音。"
],
"译文": [
"我的行囊(巾钵)从哪里而来?就在附近的竹林里。",
"能够讨论高士的传记,理解了祖师的心。",
"我了解诗歌的情感之苦,你追求理性之深。",
"我在这里居住了三年,有谁能成为我的知音?"
],
"注释": [
{
"拼音": "巾_bāo",
"释义": "僧衣",
"解释": "僧人的衣物。"
},
{
"拼音": "茅_máo",
"释义": "草屋",
"解释": "用竹子和茅草搭建的小屋子。"
},
{
"拼音": "竹_zhú",
"释义": "竹子",
"解释": "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植物。"
},
{
"拼音": "会_huì",
"释义": "理解",
"解释": "明白,领会。"
},
{
"拼音": "祖师",
"释义": "佛教用语,指佛陀及其弟子。",
"解释": "佛陀的教导和弟子们的言行。"
}
],
"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与修颙上人的对话形式展开。首句直接提问,引出了下文的交谈内容。第二句通过描述茅斋的环境和周围环境,营造了一种宁静淡泊、接近自然的氛围。第三句则转向了对修颙上人的赞赏,认为他能谈论高士的传记并理解祖师之心。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情感的深刻理解和对方追求理性的深度。最后一句则是对过去三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知己的期盼。整首诗以对话形式展开,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修颙上人的描述和自己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于修行生活的体验和思考,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
"评析": "《赠修颙上人》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禅意的诗作。毕仲游以其独特的视角,通过对修颙上人的对话,传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修行的深刻理解。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既表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揭示了其对佛法的理解。此外,诗中还蕴含着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