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胡笳动越吟,声潜地底气逾深。
千宫月色单于曲,万里天光魏阙心。
秉烛何人犹把盏,挑灯有女正穿针。
早寒时节黄昏后,更逐西风应远砧。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一听胡笳动越吟:一听:听到,指听到胡笳的声音。胡笳: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吹奏的一种乐器。此处指北风中传来的胡地曲调。越吟:泛指越族的歌声。
- 声潜地底气逾深:声音深入地下,说明声音的力量很大,能传得很远。声潜:声音潜入,形容声音深远。地底:指大地之下。底气:比喻声音的根基或力量。逾深:超过深广。
- 千宫月色单于曲:千宫:泛指许多宫殿或楼阁。单于:汉代对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首领的称谓。此处可能是指月亮照耀下的宫殿景象。月色:指皎洁的月光。
- 万里天光魏阙心:万里:形容距离遥远,这里指天空的距离。天光:天空的光辉。魏阙:古代帝王所居住的宫殿,也指代国家。此处用“心”字,可能是说天空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国家,如同在心中一样。
- 秉烛何人犹把盏:秉烛:拿着蜡烛。何人:何等的人,指谁。把盏:斟酒、举杯的动作。犹:仍旧,依然。
- 挑灯有女正穿针:挑灯:点燃灯光。有女:指有女儿。正穿针:正在穿针线。此处可能是指夜晚,女儿们忙着缝制衣物,灯火通明。
- 早寒时节黄昏后:早寒:早晨的寒冷。时节:时间或季节。黄昏:傍晚时分。
- 更逐西风应远砧:更:表示时间进一步推移。西风:秋季的风,常带有萧瑟之意。应:应对、呼应。远砧:远处的捣衣石。
译文
一听到胡笳声,我仿佛看到了越族的歌声。那声音深沉如地底之水,穿透云霄。千宫月色映照着北方的单于舞曲,万里天空映照出国家的心脏。手持蜡烛的人还在那里饮酒作乐,而女子们则在昏暗的光线下忙碌着缝纫的工作。在这早寒的黄昏时刻,西风吹过,远处传来了打铁的声音,好像是在为远方的亲人准备衣服。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感情。整首诗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有细腻的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感情和卓越的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