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风俗殊,有疾皆勿药。
束带趋祀房,用史巫纷若。
弦歌荐茧栗,奴士洽觞酌。
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

【注释】

《雷阳书事》是一首五言绝句。骆越,古地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风俗,这里指民风民俗。疾者,患病的人。勿药,不用药。束带,即束身衣带,古代士子赴官时所穿的衣服。趋祀房,到祭祀场所去。史巫,掌卜筮的史官和巫觋。纷若,众多的样子。弦歌,弹奏乐器唱歌。荐茧栗,用蚕茧煮成的米粥献给神灵。奴士,仆人、差役。洽觞酌,畅饮杯中酒。呻吟,病痛时的呻吟声。未央,犹未止尽。更把鸡骨灼,又拿鸡骨来烧灼以驱鬼邪。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唐代岭南地区的一种迷信习俗。诗的前四句写当地居民生病不求医治,反而求神拜鬼,用各种办法治病,甚至用活人祭神;后四句写人们为治病而忙碌奔波,但病情并未见好转,还请巫师来用鸡骨烧灼驱鬼。诗人对这种荒唐的迷信行为表示不满,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腐朽生活。

此诗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情。叙事与写情交织进行,感情深沉。叙事中夹叙夹议,议论中又夹叙事,使全篇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意味。

首句“骆越风俗殊”,点明地域,说明作者所要表现的对象是骆越地区的风俗民情。接着写“有疾皆勿药”,这是对当地风俗的概括。骆越地区的风俗,就是百姓生了病,都不求医吃药。这种风俗在当地是普遍存在的。

“束带趋祀房,用史巫纷若。”两句紧承上句,进一步描绘了当地的一些风俗。这里的“束带”是指士人穿戴整齐,准备去做官或参加祭祀活动。“趋祀房”是指士人要去祭祀房(一种祭祀场所)。“史巫纷若”是指史官和巫觋们聚集在一起。“用史巫纷若”一句,既是对前面“束带趋祀房”一句的概括,又是对后面“弦歌荐茧栗,奴士洽觞酌”两句的概括。因为士人在束带趋祀房的时候,必然会有史官和巫觋们陪同,所以这里就出现了史官和巫觋们聚集一起的情景。同时,由于他们在祭祀房中活动,所以也会吟诵诗歌,歌颂神灵,这也正是他们聚集在一起的原因。

“弦歌荐茧栗,奴士洽觞酌。”两句紧承前两句中的史官和巫觋们的活动,进一步具体描述了他们吟诵诗歌、歌颂神灵的情景。他们一边歌唱,一边把蚕茧煮成米粥来献给神灵,同时也畅饮杯中酒。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们是多么地虔诚啊。而他们的虔诚又是为了什么?那就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平安无事。

“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最后两句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前面四句主要写当地的风俗民情,这两句则是对这些风俗民情的总结。“呻吟”指病人的呻吟声,“未央”指没有停止,“鸡骨灼”是用鸡骨头烧灼的方法驱除鬼怪。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虽然病人呻吟不已,但病情却没有因此而有所好转,甚至还有人拿鸡骨头来烧灼驱鬼。

整首诗通过对当地风俗民情的叙述和对士人行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当地统治者荒淫无度生活的不满和批判。同时,诗人通过描绘当地的风俗民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