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水尽千崖枯,迥太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注释】
木落水尽:指秋天,树叶已落,江河已干。千崖枯:形容山石裸露,草木萧疏。迥太吾:晋代葛洪《神仙传》载:太乙真人在华山炼丹后,乘白鹤而去。后遂以“太乙”为道士的称号。真吾:即太乙。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指读书至深夜,因灯火将熄,故用烛照;因雪下,则高声吟诵。韦编:古代学者编联竹简时所用的熟牛皮条,这里指孔子读《易》时所编的竹简。庐:屋。高歌夜半:指读书至深夜,因雪压而高声吟诵。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指地炉、茶鼎烹煮的水气蒸腾,使室内空气清新,足以称颂读书人。一清:清澈的水气或空气。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指读书的乐趣从哪里去寻找呢?唯有那数点的梅花,点缀于天地之间,使人心胸开阔,仿佛置身于书的世界。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读的诗。全诗四句,前两联描写了冬月读书的情景,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在读书中感受的喜悦之情。
首联写读书环境,表现了作者热爱读书的情感。颔联写夜深人静之时,灯光摇曳,雪压庐上,读书声震耳欲聋,表现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读书的痴迷。尾联写在地炉、茶鼎中沸腾的水气弥漫整个房间,使空气清新,仿佛置身于书的世界里,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全诗通过对冬夜读书情景的描述,展现了读书的乐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