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采桑子。朝去采桑日已曙,暮去采桑云欲雨。
桑叶郁茂寒露眉,桑枝屈曲勾破衣。大妇年年忧蚕饥,小妇忙忙催叶归。
东邻女,对西乡,道蚕眠起较迟早。已觉官吏促早缫,新丝二月已卖了。
卖了新丝更栽桑,桑栽还似去年长,岂知城中花囿花压墙。
朱楼旭日映红妆,不识桑树有罗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采桑》。全诗共六句,每句四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同情以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采桑子,采桑子。朝去采桑日已曙,暮去采桑云欲雨。 - 这是诗的开头部分,描述了一天中两个不同的时刻,清晨和傍晚去采桑的场景。”采桑子”是一种古代诗歌的形式,可能是李绅为了押韵而采用的一种特定的格式。
桑叶郁茂寒露眉,桑枝屈曲勾破衣。 - 这里描绘了桑叶茂盛,露水打湿了眉毛的情景,以及由于桑树枝条弯曲,衣服被勾破的画面。
大妇年年忧蚕饥,小妇忙忙催叶归。 - 描述了养蚕的大妇和忙于采桑的小妇,每年都在担心养蚕时会因为缺乏食物而饥饿,同时也在催促桑叶尽快采摘下来。
东邻女,对西乡,道蚕眠起较迟早。 - 描述的是邻居家的妇女们相互交流养蚕的事情,她们比较谁家养蚕的时间更早或更晚。
已觉官吏促早缫,新丝二月已卖了。 - 这里的“官吏”可能是指地方官员或者官府中的官员,他们督促人们尽早完成养蚕的工作并缫取丝线。新丝在二月就已经卖完了说明当时市场上对这种丝的需求很大。
卖了新丝更栽桑,桑栽还似去年长,岂知城中花囿花压墙。 - 这里提到了人们卖掉了新丝后开始栽种桑树,但是种植的桑树生长得又快又好,好像去年一样旺盛。然而,城里的花囿里的花朵已经压到了墙边。这里的“花囿”可能指的是皇家园林或者私人花园。
朱楼旭日映红妆,不识桑树有罗裳。 - “朱楼旭日映红妆”描绘了一座红色建筑物在阳光下的景象,可能是王公贵族的府邸。“不识桑树有罗裳”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桑树(可能指桑叶)的美丽却并不理解其实际用途(用来纺织衣物)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讽的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辛勤和辛酸。诗中虽然描绘了桑林茂盛、养蚕人忙碌的场面,但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悲哀。诗人李绅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古代农村生活图画。同时,通过对城市繁华与乡村辛勤劳作的对比,也反映了诗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