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中人,芦中人,渔父相逢浔水津。一言慷慨辞宝剑,江空月白波粼粼。
被发佯狂乞吴市,状貌不类流离民。博浪铁椎袖入手,留侯切切志在秦。
逾淮涉泗扫荆阙,死龙鞭笞无完鳞。日暮途穷快逆施,愤怒激烈忘君臣。
堂堂庙食几千祀,一夕化作风中尘。吴山落照秋风老,草木黤惨无馀春。
天道茫茫忽今古,世事渺渺如云轮。芦中人,芦中人,生为公相死为神。
何时拔刀斫鲙痛饮松江醇。

【注释】

①伍相公庙:指伍子胥的庙宇,在苏州。

②丁亥:天干第五位,为丁丑,即1967年。

③芦中人、渔父:都是吴地渔民的自称。

④浔水津:指浔阳江口渡口。

⑤江空月白波粼粼:形容江面平静,月光照耀下波光闪烁。

⑥被发佯狂:头发披散,装疯卖傻。

⑦乞吴市:到吴地市场去乞食。

⑧状貌不类流离民:外貌不像是个流浪者。

⑨博浪铁椎:战国时鲁班弟子所造的大铁椎,后传为伍子胥所有。

⑩留侯:韩信。

⑪逾淮涉泗扫荆阙:越过淮河,涉过长江,平定楚国。

⑫死龙鞭笞无完鳞:形容战死者多,没有完整的尸体可埋葬。

⑬日暮途穷:太阳落山了,前途没有指望。

⑭逆施:指暴虐统治。

⑮生为公相死为神:活着时做宰相,死后变成神仙。

⑯松江:今属上海市。

⑰何:什么时候,哪里。

⑱斫鲙(guà)痛饮:指杀鱼痛饮。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对伍子胥庙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诗的开首四句写伍子胥庙被火焚毁的情景,接着八句写伍子胥庙被火烧后的情景,最后六句写伍子胥庙被毁后自己的感慨和愿望。全诗以伍子胥庙为中心,通过对其遭遇的追忆与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自身命运的不满。

诗的开篇便描绘了伍子胥庙被烧的景象,“芦中人,芦中人”两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也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感叹。接下来的几句,则详细描述了火灾过后的场景,以及人们对于伍子胥的态度。这里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中间部分,诗人通过描绘伍子胥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伍子胥的敬仰之情。他不仅赞美了伍子胥的才华,还赞扬了他的精神品质。然而,这些赞美并不能改变现实。诗人对此深感无奈,只能感叹道:“生为公相死为神”,以此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部分,诗人通过对伍子胥庙被毁后的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自身命运的不满。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像伍子胥一样,为国家做出贡献,成为国家的柱石。同时,他也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让自己能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这首诗通过咏史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