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修篁万木颠,盘山百折叩真仙。
便疑脚踏如来地,已觉身游洞府天。
空翠遐观浮海日,偃云时汲濯缨泉。
我来只恨无仙骨,未必丹炉不再燃。

古柏修篁万木颠,盘山百折叩真仙。

便疑脚踏如来地,已觉身游洞府天。

空翠遐观浮海日,偃云时汲濯缨泉。

我来只恨无仙骨,未必丹炉不再燃。

译文:
古老的柏树和修长的竹子遍布山坡,层层叠叠的山脉曲折蜿蜒,好像在向神仙致敬。我怀疑自己的脚步踏在了真正的仙人居住之地,已经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神仙的洞府之中。远处的天空中漂浮着淡淡的青山,云雾缭绕时,我还可以汲取到洗涤心灵的清泉。可惜的是,我无法拥有成为仙人的资质,或许炼丹炉中的火焰永远不会熄灭。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忠州酆都观的神奇景观中所感受到的震撼。首句“古柏修篁万木颠,盘山百折叩真仙。”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画面,古柏和修篁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恩赐。诗人站在万木之巅,俯瞰着连绵不断的山脉,不禁发出了对仙境的向往。接着,“便疑脚踏如来地,已觉身游洞府天。”两句进一步将这种感受具象化,仿佛真的踏上了通往神仙世界的道路,感受到了超凡脱俗的体验。这里的“如来”不仅指佛教中的菩萨,还暗含了对高深境界的追求。

第三句“空翠遐观浮海日,偃云时汲濯缨泉。”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见之景,海日映照的空中景色和山间清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神秘的世界中。这里,“空翠”、“偃云”都是形容大自然的词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赞美。同时,“汲濯缨泉”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追求和渴望。

最后两句“我来只恨无仙骨,未必丹炉不再燃。”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能否成仙的疑惑和期待。一方面,他感叹自己没有成仙的资质;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炼丹能够成功,继续追求仙道。这既是诗人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

这首诗通过对忠州酆都观的自然景观进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