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篇多幸到柴扉,只恨空留最后枝。
收拾愧同螬食李,侯生谁复敢言诗。
【注释】
柴扉:指隐居之所,柴门。最后枝:最后结出的果实,比喻晚年。李子未熟,虫将食之,故云“螬食”。同:比。收:收敛。愧同:惭愧自己与别人一样,没有出息。侯生:战国时魏人侯赢,以贫贱而得显达,后为大梁夷门监者。曾对信陵君说:“妾随公子,大梁客至善家,请厚奉公。”公子乃置酒,侯嬴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累公子。”公子感其贤,与宾客留饮数日。及公子围杀守株待兔的农夫时,侯嬴曰:“公子畏逼乎?”公子曰:“然,何畏也!”侯嬴曰:“以臣逐臣于市上,可乎?”公子曰:“可得也。”于是侯赢佯狂而去。后赵平原君使侯赢于秦,求救王子安,秦王不听。侯赢归,谓赵王夫人曰:“今两虎方争氏头,窃为足下不取也。”赵王夫人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贪不知止,此亦已甚矣。”侯赢曰:“非敢如此,愿足下急符节以报秦者,秦必喜,则反赵;赵有亡,弗能存,则反王。王若重自托于诸侯,请立效。”赵王夫人曰:“为之奈何?”侯赢曰:“今市上有鹿者,众人追而杀之矣,现其处,虽勿欲,犹可为己所欲。今王空国走大梁,以救赵之危,而燕赵之交未必合也,而欲以天下求封,是事之变者也,不如以好合亲,以恶违众,不然且死无日矣。”赵王夫人曰:“诺。”乃遣人持璧马符节往秦请兵。秦王见使者持璧来,心欲予之,而群臣皆怒。侯赢曰:“主苟不决耳,则左右或为之。”秦王乃使使者先即咸阳市楼之上,遍召群臣宾客,皆令望见大王之车辙。王驾至,果见王车在市楼前,遂不得进。王使将军蔡泽书谢秦军。军吏传王之命以报。燕相白起闻之曰:“今赵王之使者至而秦王无意偿赵城,又无故杀其使者,是得地不能以利国也,得士不能以益兵也。此所谓利剑不利也,不可动也。”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讽今的小诗。诗人通过《战国策·燕策》中的两个故事,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看法和自己的主张。
首二句写自己有幸得到一个可以隐居的地方(“雄篇多幸到柴扉”),但遗憾的是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政绩(“只恨空留最后枝”)。这里的“柴扉”指的是隐逸生活之地,“最后枝”指的是晚年。诗人虽然得到了一个可以隐居的地方,但却因为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政绩而感到遗憾。这里的“空留”表示遗憾之情,“最后枝”表示晚年的意思。诗人用“只恨空留”和“最后枝”这两个词语来表达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看法和自己的处境感到遗憾。
第三句写诗人认为自己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收拾愧同螬食李”),但他却没有像其他的人那样得到赏识(“谁复敢言诗”)。这里的“收拾”表示收敛、收拾的意思,“螬食李”指的是李子被虫蛀烂了,比喻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了。诗人用“收拾愧同”来表示自己并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政绩,而“谁复敢言诗”则表示他没有受到赏识。这里的“谁复”表示没有人敢于这样做的意思,“言诗”指的是写诗。诗人用这句话来表示他并没有受到赏识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人敢于这样做。
这首诗通过对两个历史故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看法和自己的人生态度。诗人认为虽然自己得到了一个可以隐居的地方,但却因为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政绩而感到遗憾;同时他也觉得自己没有受到赏识是由于没有人敢于这样做。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