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粗忧世,所遇辄盾矛。
自公握手初,臭味一一投。
一麾咸阳边,而岂但寝谋。
应有齐人者,归此侵疆不。
小策洋州勋,不止万户侯。
【注释】
王恭父:王珪,字恭父,宋初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尚书右仆射。洋州:今陕西洋县。
粗忧世:对世事忧虑。
盾矛:比喻意见相左。
自公握手初:自从您(王恭父)刚上任时。
臭味一一投:意指志趣相投。
咸阳边:指京城长安附近地区,当时为宋廷所控制。
寝谋:长期谋划。
齐人者:指齐国人。侵疆不:侵犯疆土。
小策:小小的计谋。这里指用计取官位。
【赏析】
王恭父是北宋名臣,他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出任洋州刺史。这首诗就是他出守洋州的第二首诗,抒发了他对于朝廷的忧虑以及对官场的失望和感慨之情。
“我怀粗忧世,所遇辄盾矛。”诗人在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他对时政的忧虑以及因政治腐败而引起的社会矛盾。他用“粗忧”二字表明自己的担忧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思考。这里的“盾矛”指的是人们意见相左,无法达成统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君臣之间,也存在于普通百姓与统治者之间,因此诗人才会感叹“所遇辄盾矛”。
“自公握手初,臭味一一投。”这句诗描绘了当王恭父开始执政时,那些与他志趣不合的人纷纷投靠他的场面。“臭味”一词在这里是指人们的志向和品质,“一一投”则表示这些人都愿意追随他,与他共同进退。这里的“臭味”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因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走到一起。而“一一投”则强调了这些朋友数量之多,足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一麾咸阳边,而岂但寝谋。”诗人在诗的下两句继续表达了对官场的失望和感慨。他认为仅仅凭借一时的机遇或手段来谋求升迁是不够的,真正的智慧在于长远的计划和深思熟虑。这里的“一麾”指的是王恭父被派往京城附近的咸阳地区任职,而“寝谋”则意味着他不再只是空有雄心壮志,而是要付诸实际行动。
“应有齐人者,归此侵疆不?”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对那些归附自己的人来说,他们的野心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企图侵占国家的疆土。这里的“齐人”指的是齐国人,他们归附王恭父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和抱负。而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这类人的警惕和批评态度。
【译文】
我对这世俗世界充满忧虑,所遇见的事总是意见不合。自从您刚上任时,志趣相投的人就纷纷前来投奔。一挥袖离去到京城附近,难道仅是长期筹划?定会有齐国人,回到此地来侵犯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