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忧君切,还将笔效忠。
但于心取正,不向字求工。
理自胸襟得,情因翰墨通。
一言毛颖喻,千古史鱼风。
托意挥毫上,成名补衮中。
谁知执艺事,功与诤臣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与赏析。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具体的诗歌进行作答。本题要求考生对省题笔谏诗逐句释义并赏析。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如“志士忧君切,还将笔效忠”意思是:有志之士忧虑君主的过失,仍用笔墨表达忠诚;“但于心取正,不向字求工”意思是:只要心中存正道,不需过分追求文字工巧;“理自胸襟得,情因翰墨通”意思是:道理和心胸自然能领悟,感情和文辞也能互相沟通;“一言毛颖喻,千古史鱼风”意思是:一句话就能比喻出毛笔的精妙,成为千古传颂的美谈;“托意挥毫上,成名补衮中”意思是:寄意挥毫,成就功名,补益朝廷;“谁知执艺事,功与诤臣同”意思是:谁知执掌此技艺的人,其功效和诤臣一样。赏析: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笔谏的形式,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谏,也表明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答案】
译文
有志之士忧虑君主的过失,仍用笔墨表达忠诚。只要心中存正道,不需过分追求文字工巧。道理和心胸自然能领悟,感情和文辞也能互相沟通。一句话就能比喻出毛笔的精妙,成为千古传颂的美谈。寄意挥毫,成就功名,补益朝廷。执掌此技艺的人,其功效和诤臣一样。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以笔谏形式写成的抒情小品,抒发了作者对君王的忠谏。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为君王所忧虑,后半部分写自己如何用笔墨来表达这种忧思。诗中说:“志士忧君切,还将笔效忠。”诗人把君王的过失比作“毛笔”,把“忠谏”比作“毛笔之精”,说明诗人忧思深沉,忠贞不渝。接着又写道:“但于心取正,不向字求工。”意思是说,只要心中有道义,不必过于讲究文笔是否工整。诗人认为,如果一味追求工整的文辞,就不免要歪曲事实、粉饰太平,甚至变本加厉地欺骗君王,这绝不是真正的“忠谏”。因此,他主张应当直抒胸臆,表达真实想法,而不是追求工整的文辞。最后,诗中写道:“一言毛颖喻,千古史鱼风。”“毛颖”即指毛笔,“史鱼风”即指正直之风,这里借指正直的历史人物。诗人认为,一句直言就能比喻出毛笔的精妙,成为千古传颂的美谈。可见,诗人认为直言进谏是值得提倡的,它比任何形式的阿谀奉承都更具有价值。全诗语言朴素、真挚感人,表现了诗人敢于直抒胸臆、坚持正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