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功名不染埃,清时尝见赋康哉。
灵源已作千年观,圣相仍曾一日来。
补练元功天上石,燮调和气琯中灰。
崖间尝有数行墨,留与游人抵暮回。
这首诗的作者为南宋诗人方回,他的诗多表达出对名利、权位的超脱。以下是逐句的解释:
和方宗教鼓山韵:这是一首诗的序言,表明了诗歌的主题是关于鼓山的。
盖世功名不染埃,清时尝见赋康哉: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态度——他并不追求那些世俗的成就,只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盖世功名不染埃”意味着功名利禄就像尘埃一样,不会被沾染。”清时尝见赋康哉”表示在清廉的时代,他也常常被人们称赞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灵源已作千年观,圣相仍曾一日来:这里描述了鼓山的历史。”灵源”可能指的是鼓山的自然之美,或者是指鼓山的灵气。”千年观”可能是指鼓山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圣相仍曾一日来”可能是指历史上有一些重要的人物曾经访问过鼓山。
补练元功天上石,燮调和气琯中灰:这两句可能是对道教修炼的描述。”补练元功天上石”可能是指通过修炼,可以达到与天同寿的境界。”燮调和气琯中灰”可能是指调整气息,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崖间尝有数行墨,留与游人抵暮回:这可能是描述悬崖上的一些痕迹或文字,供游客们欣赏。”留与游人抵暮回”意味着这些痕迹或文字可以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直到夜晚才离开。
整首诗通过对鼓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超脱和对于自然、历史和道教修炼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一种追求,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