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晓同穿紫翠寒,轻云随步去仍还。
谁言滨海无多地,著得擎天有底山。
空阔望中愁目短,险巇历尽觉心顽。
石田樵汲真堪絬,岂惜疏茅结一间。
【注释】:
- 侵晓同穿紫翠寒:清晨,一起穿越紫色山岭的寒冷。
- 轻云随步去仍还:轻轻的云雾随着脚步移动后,又返回了原地。
- 谁言滨海无多地:谁说海边没有广阔的土地?
- 著得擎天有底山:可以支撑起天空的巨大山脉。
- 空阔望中愁目短:在空旷的地方看着远方感到忧愁,眼睛因远眺而显得有些无力。
- 险巇历尽觉心顽:历经艰险和危险后,觉得内心变得更加坚定和顽强。
- 石田樵汲真堪絬(zhù):用石头筑成的田地和采樵人汲水的地方,真的可以用来打结。絬,即织网、系结的意思。
- 岂惜疏茅结一间:难道吝惜那些稀疏的茅草,只结一个屋檐吗?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早起登山的七绝,诗中描绘了山间清晨的景色以及诗人攀登山峰的豪情壮志。全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从“侵晓同穿紫翠寒”开始,诗人与方机宜一同踏上了攀登山岭的道路,他们穿过了紫色的山岭,迎接着清晨的寒意。这里的“紫翠”,既指山岭的颜色,也象征着山的威严和神秘。
“轻云随步去仍还”,诗人注意到了身边的云雾,它们仿佛在脚下飘浮,然后又回到了原处。这种变幻莫测的景象,让诗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系。
“谁言滨海无多地”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海景的赞美,认为海边的土地广阔,充满了生机。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
“著得擎天有底山”一句,更是将诗人的豪情壮志展现无遗。他用“擎天有底”来形容山脉的雄伟壮观,暗示着自己要像这座山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空阔望中愁目短”一句,则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远望的场景。虽然视野开阔,但心中却难免有些忧郁和惆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
“险巇历尽觉心顽”一句,总结了诗人攀登过程中的感受。历经艰险和危险后,他觉得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定和顽强。这里的“顽”,既可以理解为固执、倔强,也可以理解为顽强、坚韧。
最后一句“石田樵汲真堪絬”,则是诗人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他认为,即使是用石头筑成的田地和采樵人汲水的地方,也可以用来打结,说明生活虽然简朴,但是充满希望和活力。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