窘无财粟振民饥,仰扣天阍愧纳词。
连月心胸成菀结,通宵一雨为医治。

六月祷衍山剑镡得雨

六月祈祷,衍山、剑镡得雨。衍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北,剑镡在今甘肃平凉西南。

窘无财粟振民饥,仰叩天阍愧纳词。

百姓贫困,没有财物粮食来救济他们饥饿的人民,只能仰仗皇帝,惭愧地请求皇帝批准赈济之令。

连月心胸成菀结,通宵一雨为医治。

连续数月,人们的心情郁郁不畅,就像被压抑了一般;半夜下了一场大雨,如同给人们洗去了身上的病痛。

赏析:

首句写祈雨,以六月初夏为背景,用“衍山”、“剑镡”指代地点。衍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北,有“汉武祠”和“衍水”,是汉文帝时开凿的一条引泾灌溉渠道,因水流至此分为二支:一支北流至陈仓县(今陕西省宝鸡市),一支南流入于河。剑镡即古陇坻关,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南。此诗描写了秦岭山脉一带连绵不断的暴雨,使久旱不雨的渭水两岸顿时变得一片汪洋。诗人笔下的这场雨,仿佛能洗净人们的心田,让久受干旱煎熬的人们重新获得生机。而当人们欢呼雀跃之时,诗人却感到一种莫名的愧疚和不安。他深知自己身为朝廷重臣,不能亲自去体察民情,了解民众疾苦。于是,便将这种愧疚之情寄托在对上天的祈求之中,期盼能够早日得到皇上的认可与支持。

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面对国事、家事的双重压力,诗人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无法像其他官员那样只顾及自身利益而忽视了民生疾苦。因此,他只能仰仗皇帝的智慧与英明,恳请皇上批准赈济之令,以解决百姓们的燃眉之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最终并未能够实现。这不禁让诗人感到既失望又无奈,甚至有些自责。

第三、四句描绘了农民们饱受旱灾之苦的景象。他们因为缺乏食物和衣物而被饿得面黄肌瘦,身体也显得异常虚弱;他们的面容憔悴,像是受到了某种疾病的折磨。这种痛苦不仅来自身体上的痛苦,更来自精神上的折磨。因为长期干旱导致庄稼无法生长,农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而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仿佛成了救命稻草,它不仅滋润了土地、恢复了水源,更成为了农民们心中的希望所在。

好景不长。随着夜深人静的到来,天空却突然下起了大雨,仿佛要将大地上的一切都洗涤干净。这场雨虽然给农民们带来了短暂的安慰,但同时也让他们承受了更大的痛苦。因为这场雨并没有解决他们的根本问题——缺水和缺粮的问题。反而使得原本已经干涸的土地更加干旱,农作物也无法得以生长。因此,农民们在经历了一夜的雨水之后,仍然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们忍受干旱之苦的情景以及夜晚降临后迎来的一场及时雨所带来的希望与失望。诗人通过对比和衬托手法,展现了农民们在艰难困苦中求生存、盼甘霖的悲惨命运和坚韧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于民生疾苦漠不关心的现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