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无计饵单于,掖庭为出千金姝。秀色妍姿玉不如,天子一见先嗟吁。
三千粉黛尔殊绝,谋身独拙何蠢愚。梨花带雨辞殿隅,遗恨画工犹可诛。
世人重色多欷歔,不思婉娈同戈殳。君王蚤识应耽娱,皇天为遣投穹庐。
乃知汉计自不疏,画工忧国非奸谀。君不见后世佳人号太真,坐令九鼎污胡尘。
当时早解挥妖丽,长作开元一圣君。
【译文】
汉代宫廷里没有计策来诱惑单于,而是让美人出嫁到外族。
美貌如玉的美女比不上汉朝的宫女,天子一见就叹惜。
三千粉黛各有特色,独她与众不同。谋身之术拙劣,何等愚蠢?
梨花带雨,她辞别宫室,留下遗恨。画工的画作还值得指责吗?
世人看重美色多感伤,不思婉顺柔顺如同戈殳。君王早早识破应尽情欢娱,皇天为遣投穹庐。
才知汉家计划不疏漏,画师忧国不是奸邪谄媚。
你们看,后世美人号称太真,导致九鼎玷污胡尘。
当年早解妖艳之态,长作开元一圣君。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人以汉元帝与王昭君故事为背景,借咏此事抒发了作者对当时朝廷重色轻义之风的不满和批判。
首句“汉家无计饵单于”,表明元帝本意是要利用王昭君来笼络匈奴,巩固汉家的边疆安全;第二句“掖庭为出千金姝”,说明王昭君的美丽是天下无双的。然而,元帝在看到王昭君之后却大失所望,因为王昭君不仅比后宫的嫔妃们美丽,甚至比汉宫的宫女还要出色。“玉不如”三字,用得极为传神,形象地描绘出了王昭君的美艳非凡。“天子一见先嗟吁”,进一步揭示了元帝内心的失望和痛惜之情。这一句中的“嗟吁”,既表达了元帝对王昭君美丽的惊叹,也透露出了他因失去这位绝世佳人而倍感遗憾的心情。
第三句“三千粉黛尔殊绝”,诗人将王昭君与其他三千名宫女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不同凡响。“尔殊绝”三个字,既点明了王昭君的独特之处,又暗含了她与汉宫其他女子之间的巨大差距。这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将王昭君的美丽与众宫女相比,更显得她的美艳无比、无可比拟。
第四句“谋身独拙何蠢愚”,诗人进一步揭示了王昭君的不凡气质。尽管她有着出众的美丽,但却没有因此而变得狡猾或愚蠢。这里的“谋身”、“蠢愚”,都是反语,实际上是指王昭君的智慧和见识远胜于常人。这句诗通过对王昭君智慧和见识的赞美,进一步突显了她的美丽和独特性。
第五至八句,诗人以梨花带雨的形象,比喻王昭君离去时的凄美情景,同时表达了对画工所绘肖像的不满。“梨花带雨”四字,用得极为贴切,生动描绘出了王昭君离别时的情景,使人仿佛看到了她泪洒梨花的美丽画面。“遗恨画工犹可诛”,则直接批评了画工们的不负责任和敷衍塞责。这里的“遗恨”二字,既指王昭君离世时的遗憾,也暗示了画工们未能准确捕捉到她的真实之美。
最后两句,诗人以“世人重色多欷歔,不思婉逊同戈殳”作为结尾,再次强调了当时社会对于美色的重视和对女性贞节的忽视。诗人通过对比王昭君与普通女子的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她们遭遇的同情和不平。同时,他也借此警示后人,不应过分追求美色所带来的短暂欢愉,而是要重视女性的品德和尊严。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热烈。诗人以王昭君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堕落。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邪恶势力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