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垦种不供炊,专把山林抵岁支。
父子风涛关性命,官司分寸取便宜。
泽梁无禁是三代,竹木有征何待时。
便尽放宽能几许,低头不问只攒眉。
这首诗是唐代白居易所作的《到徐晚村点木𥱼三首》。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到徐晚村点木𥱼,这是诗人到访徐晚村时所作。
山民垦种不供炊,这里指的是山民们耕种土地,但并不用来提供食物(炊)满足生活需求。
专把山林抵岁支,他们专门靠山林来支撑生计,以此来维持生活。
父子风涛关性命,父子二人在狂风暴雨中挣扎,生死攸关,形容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
官司分寸取便宜,官府在处理事情时会权衡利弊,追求自己的利益。
泽梁无禁是三代,竹、木等资源没有禁令,可以自由使用,这是指古代社会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竹木有征何待时,竹子和树木都有相应的规定,不需要等到特定的时机。
便尽放宽能几许,只要放宽一些限制,能有多少空间呢?
低头不问只攒眉,即使低头不言不语,也只是在眉头紧锁,表现出无奈和焦虑。
译文:
到徐晚村点木𥱼,我来到这里。
山民们耕种土地,却不用以充饥。
依靠山林维生,却难保生存。
父子二人经历风雨,命悬一线。
官府处事,权衡利弊以求私利。
资源未受约束,世代相承。
自然之物有其规则,不必等待特定时刻。
只需放宽些,又能有多大空间?
默默无语,只是皱眉深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到访者对山区人民生活的深刻感受,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和法律的一种批判。诗中的“父子风涛关性命”,形象地表达了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与艰辛,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政府的忽视。
白居易作为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常常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问题。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不仅关心百姓的生活,而且敢于直面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担忧。这种敢于直抒胸臆的精神,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深刻的社会现实感。同时,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山民的生存比作“父子风涛关性命”,使整首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诗人在诗的结尾处表达了一种无奈与忧虑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其不仅仅是对一个地区的描写,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