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都由冬折磨,孤根却做老生涯。
寒心欲吐知谁主,瘦骨相依有自家。
只许江南鸿雁见,肯交春后蝶蜂哗。
风吹不断西湖梦,一曲从他月落笳。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整首诗不仅展示了泰山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自我反省和精神升华。
译文与赏析:
- 诗句原文:
七月十六日,出高速,过泰前高速路口,至泰安西站。
孤根老树,曾为百鸟窠。
霜风摧枯枝,谁言我独哀?
瘦骨相依偎,只有自家知。
只许江南鸿雁见,肯向春末后飞来。
风吹不断西湖梦,一曲从他月落笳。
译文:
- “七月十六日,出高速,过泰前高速路口,至泰安西站。”描述的是作者在七月十六日这一天离开高速公路,经过泰安西收费站,最终抵达泰安站的情况。
- “孤根老树,曾为百鸟窠。”描绘了一棵孤独的老树,曾是众多鸟儿筑巢的地方。这里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和生命的循环。
- “霜风摧枯枝,谁言我独哀?”表达了即使在寒冷的霜风中,树木依然坚持生长,而诗人则感到一种孤独和哀愁。
- “瘦骨相依偎,只有自家知。”这里的“瘦骨”可能指的是树的枝条或树干,它们相互依靠,只有彼此知道这份孤独。
- “只许江南鸿雁见,肯向春末后飞来。”暗示了即使是远方的鸿雁也只能看到南方的景象,而不是北方的冬景。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春天结束的哀愁。
- “风吹不断西湖梦,一曲从他月落笳。”这句诗意地表达了虽然外界环境如风雨般变幻,但诗人内心的梦想却像西湖一样永远清晰。
- 赏析:
- 自然与生命的比喻:诗中的“孤根老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孤树的存在,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细节,也是诗人内心孤独与坚强的写照。
- 季节的象征意义:通过描述冬季的景象(霜风、枯枝),诗人传递了一种对生命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感慨。这种描写不仅仅是对季节更迭的直接描述,更深层地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状态的反思。
- 自我情感的表达:诗中的“瘦骨相依偎”等句子,深刻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对同伴的理解与依赖,以及对自我境遇的深刻感悟。
- 文化与艺术的联系:通过引用古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如“江南鸿雁”),这首诗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深度和艺术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