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游二十载,时异即东还。
勇弃斗升给,本无分寸攀。
家贫空妇巧,学废重时顽。
平世已无况,况巢松竹关。

【注释】

  1. 山居避难六首:这是杜甫的组诗,共6篇。
  2. 时异即东还:时变即指安史之乱。
  3. 勇弃斗升给:斗升是旧量名,古代一升约合当今10合或24两。“斗升给”指自己不贪官家的一点小利。
  4. 本无分寸攀:本指攀援树木。比喻做官没有分寸。
  5. 家贫空妇巧:家贫,家中贫穷;妇巧,妇女聪明能干。这里指妻子在家织布等事都很能干。
  6. 学废重时顽:学废,因战乱而废学。重时,乱世。顽,顽固,指不学习。
  7. 平世已无况,况巢松竹关:平世,太平时期。巢松竹关,指隐居之地。这里说太平时代已不存在了,更何况要隐居在山林之中呢?
    【赏析】
    《山居避乱六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作于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当时安禄山起兵叛乱,唐玄宗出逃四川,杜甫也从长安逃到成都草堂定居。这组诗共六首。前五首写杜甫对时局的忧虑,最后一首则表达了他退隐的愿望。其中“时异即东还”、“勇弃斗升给”、“平世已无况,况巢松竹关”,都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脱离战乱、过上宁静生活的迫切心情。
    全诗以“时异即东还”开篇,直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作者自比于春秋时期鲁国阳虎,认为当政者应该像阳虎那样,在时势不同的情况下,就应当离开朝政,回归田园生活。这里的“时异”指的是当时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即”在这里有即刻的意思,表明作者已经做好了随时离开朝廷的准备。接下来两句,“勇弃斗升给,本无分寸攀”,则是作者对于自己与官场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表示自己从不贪图小利,也从未想过要在仕途上有所攀登。这种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于名利看得很淡泊,也反映了他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
    接下来的“家贫空妇巧,学废重时顽”,则是描绘了作者家庭生活的两个侧面。一方面,作者的妻子在家中织布等事都很能干,展现出了家庭的温馨与和谐;另一方面,作者自己则因为战乱而无法安心读书,反而变得有些愚笨和顽固。这两句既表现了作者在战乱中的生活状态,也揭示了作者对于学问的淡薄。
    最后一句“平世已无况,况巢松竹关”,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时代的向往以及对于隐居生活的喜爱。这里的“巢松竹关”指的是杜甫所居住的草堂所在地,也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之地。这句诗意味着在和平年代,人们都可以过上安宁的生活,而作者更是渴望能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这六首诗不仅是杜甫对于时局的担忧和感慨的表达,更是一种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这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