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原绿已张,春去今何在。
深树涵幽姿,微云弄晴态。
禽声互酬应,林霏闲明晦。
渐远人迹稀,清音自虚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解答时,先通读全诗,把握诗意,然后结合重点诗句作答。
“川原绿已张,春去今何在。”意思是:山间川野,已经铺满了翠色,春天已经离去了,可现在它到底在哪里呢?这句诗写诗人看到山野一片青葱,但感到春天不再;“深树涵幽姿,微云弄晴态。”意思是:茂密的树林掩映着幽雅的姿态,轻柔的白云在晴朗的天空中飘荡。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山野春光的美丽画卷;“禽声互酬应,林霏闲明晦。”意思是:鸟儿的鸣叫声互相应答,林间的雾气悠闲地变幻着光明和阴暗。此句写声、写色,渲染出山林间鸟语花香的和谐景象;“渐远人迹稀,清音自虚籁。”意思是:渐渐远离了人群,人迹稀少,清冷的声音也显得空灵了。此句以“人迹”和“清音”来衬托前句的“喧”,写出了山林的宁静。
【答案】
译文:
山野上已经长满了翠绿色,可是春天早已离去了,我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茂盛的树林掩映着幽雅的姿态,轻拂的微风在晴朗的天空中盘旋嬉戏,
小鸟相呼相应,树林里的雾气悠闲地变换着光影。
渐渐地远离了人群,人迹稀少,清冷的声音也显得空灵了。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绩隐居淇上期间所作,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首二句写诗人登山所见的景色。一开头就写到“川原绿已张”,说明春意正浓,到处生机勃勃。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陶醉,而是紧接着问一句:“春去今何在?”他看到的是满目青山绿水,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寄托情怀的地方。于是诗人便想到要离开这令人烦扰的尘世,归隐田园。三、四句写诗人登上高处,俯瞰四周。茂密的树林掩映着幽雅的姿态,轻柔的微风在晴朗的天空中盘旋嬉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用“涵”与“弄”这两个动词,将树林、微风拟人化,生动地描绘出了它们那悠然自得的样子。五、六句写诗人在林中听到的鸟鸣声。“互酬应”,是说鸟鸣之声彼此呼应,相互应和,仿佛在互相酬答。这是自然界最和谐的声音,也是最能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联想和想象。七、八句写诗人在林中的所见。“林霏闲明晦”,是说树林上空的云雾悠闲自在地变换着明暗,给人一种静谧、安详的感觉。九、十句写诗人在林中的感受。“渐远人迹稀”,是说随着诗人越走越远,人迹越见稀疏,人声也渐渐消失了。“清音自虚籁”,是说在这寂静的环境中,只有清冷的声音在回响。这里所说的“虚籁”,是说声音虚幻而空灵,是说只有这清冷的声音才能引起人的共鸣。
这首诗采用了由表及里的顺序。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后四句写诗人登高所闻之感。这种结构安排使诗歌具有一种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推进感。另外,这首诗还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前三句写实,最后两句写虚。前三句写的是眼前之景,是诗人亲眼看到的,真实可信,是实。而后面四句则完全是作者的遐想,是虚笔。这样虚实结合,把读者引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心灵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