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入望夷秦欲灭,真剑先流白蛇血。
尉佗椎髻尔何为,漫占海隅蛟蜃穴。
祝融之符天下归,岂假陆生三寸舌。
千金装橐未为多,更上高台拜尧阙。
至今人说朝汉台,不知此地藏蒿莱。
使君好事一登赏,譬若古镜初磨开。
香炉烟生石门晓,三山翠拥浮丘来。
风松自作笙箫响,暮霞却卷旌旗回。
长空无碍鸟无迹,人事宁须问今昔。
琼浆且泛琉璃船,满眼夕阳留不得。
登台何似登金门,烂吐文章侍君侧。
愿公归作老姚崇,莫学江东穷李白。
我们来逐句解释这首诗。
- 鹿入望夷秦欲灭:
- “鹿”在这里可能象征着一种力量或者某种征兆。
- “望夷”是地名,这里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地点或事件。
- “秦欲灭”表示秦朝的意图或行动。
- 整句可能是在描述一种即将到来的变革或灭亡。
- 真剑先流白蛇血:
- “真剑”代表真实的意图或力量。
- “先流白蛇血”意味着这种力量或意图将首先影响或攻击像白蛇一样脆弱或易受攻击的目标。
- 整句可能在暗示某个重要的人物或行动将首先对某个脆弱的目标产生打击。
- 尉佗椎髻尔何为:
- “尉佗”可能是指历史上的人物尉佗,也可能是对某种特定行为的指代。
- “椎髻”是一种古代的发型,可能代表了某种文化或时代的特色。
- “尔何为”表达了一种疑问或质疑的态度。
- 整句可能在询问这种行为或情况的目的或意义。
- 祝融之符天下归:
- “祝融”是火神,这里可能象征某种力量或影响力。
- “之符”可能是指某种符号或标志。
- “天下归”表示这种力量或影响被广泛接受或认同。
- 整句可能在赞美这种力量或影响的广泛影响和认可。
- 岂假陆生三寸舌:
- “陆生”可能是指陆贾,他以三寸之舌(即口才)说服了刘邦。
- “三寸舌”可能是指他的口才或辩论技巧。
- “岂”表示否定。
- 整句可能在表达某种力量或影响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辞或辩论就能实现其目的。
- 千金装橐未为多,更上高台拜尧阙:
- “千金”可能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 “装橐”可能是指装载财富或宝物的容器。
- “未为多”表示数量虽多但并非最重要或最关键的。
- “尧阙”是指尧帝的宫阙,这里可能代表着权力的中心或高位。
- 整句可能在表达通过展示或贡献财富或宝物来获得更高的地位或认可。
- 至今人说朝汉台,不知此地藏蒿莱:
- “至今人”可能是指至今仍然有人或事物。
- “说”可能是指讨论或评论。
- “朝汉台”可能是指在古代与汉朝相关的某个重要场所或建筑。
- “不知此地藏蒿莱”表示人们对于这个地方的认识或了解不足。
- 整句可能在表达这个地方的重要性或独特性被忽略了。
- 使君好事一登赏,譬若古镜初磨开:
- “使君”可能是指某个官员或领导者。
- “好事”可能是指做某件事或追求某种目标。
- “一登赏”表示一次成功的欣赏或评价。
- “譬若古镜初磨开”用比喻的方式描述成功的经历或成就就像古镜被磨开后露出清晰的景象一样。
- 整句可能在强调这次的成功经历或成就是值得称赞和纪念的。
- 香炉烟生石门晓,三山翠拥浮丘来:
- “香炉烟生石门晓”描绘了一种清晨的景象,可能是指某个寺庙或道观。
- “石门晓”表示在清晨时分。
- “三山翠拥浮丘来”使用神话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来描述这个场景。
- 整句可能在赞美这个地方的神秘和美丽。
- 风松自作笙箫响,暮霞却卷旌旗回:
- “风松”可能是指风松树或者风吹动的松树林。
- “自作笙箫响”描述了树木自己发出的声音,可能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生机。
- “暮霞却卷旌旗回”描绘了日落时的景象,旌旗随着夕阳缓缓落下。
- 整句可能在描绘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 长空无碍鸟无迹,人事宁须问今昔:
- “长空”可能是指广阔的天空或宇宙。
- “无碍”表示不受限制或没有障碍。
- “鸟无迹”表示飞翔的鸟儿不会留下痕迹。
- 整句可能在传达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感。
- 琼浆且泛琉璃船,满眼夕阳留不得:
- “琼浆”可能是指美酒或珍贵的饮料。
- “泛琉璃船”描绘了一种乘坐着装饰华丽的船只的场景。
- “满眼夕阳留不得”表达了美好时光的短暂和不可挽留。
- 整句可能在表达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 登台何似登金门,烂吐文章侍君侧:
- “金门”可能是指皇宫的大门之一,这里可能是指皇宫。
- “登台”可能是指在高处或平台上的活动。
- 整句可能在比较高处的平台与其下的皇宫之间的不同之处。
- 可能还在赞美高处平台所展现的美丽景色或氛围。
- 愿公归作老姚崇,莫学江东穷李白:
- “老姚崇”可能是对历史上的姚崇的敬称,他曾任宰相,有很高的声望和成就。
- “莫学江东穷李白”是在告诫某人不要学习李白那种才华横溢但命运坎坷的经历。
- 整句可能在劝告某人要珍惜自己的才华和机会,不要因命运坎坷而放弃追求。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赞美了一个地方的美丽和历史价值,同时也传达了关于人生态度和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