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迭凋丧,江南最偷安。
三世弄翰墨,煜扎尤可观。
禅林榜法喜,妙势如飞鸾。
尘埃一藏晦,皴斫脱羽翰。
适逢集仙守,好古将模刊。
振襟自披拂,涂饰粉与丹。
呼僧辨遗像,仿佛存纤纨。
作书究本末,风雨生毫端。
精神还故物,霹雳惊蛰蟠。
幽光亦焕发,令我复长叹。
念彼士君子,穷年抱饥寒。
不及稽古踪,泯默知遇难。

【注】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字重光,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末代皇帝。公元961年即位。宋太祖赵匡胤灭掉南汉,进逼南唐。974年,李煜被迫向宋奉表求和,承认宋帝为宗主之国,每年输纳岁币,并割地称臣,史称“降宋”。975年,李煜出家为僧,法名保逊,号‘禅僧’。

【译文】

五代更迭交替衰亡,江南地区最得安宁;

三世之间玩弄笔墨,李煜的书法尤可观;

禅林中榜书佛法喜事,妙笔神飞如飞鸾;

尘世之中藏匿晦迹,皴削斫去羽毛翰。

正逢集仙府,好古将摹刊;

振衣自披拂,涂抹粉与丹;

呼唤僧人辨遗像,仿佛存纤纨;

作书究本末,风雨生毫端;

精神还故物,霹雳惊蛰蟠;

幽光亦焕发,令我复长叹;

念彼士君子,穷年抱饥寒;

不及稽古踪,泯默知遇难。

【注释】

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字重光,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末代皇帝。公元961年即位。宋太祖赵匡胤灭掉南汉,进逼南唐。974年,李煜被迫向宋奉表求和,承认宋帝为宗主之国,每年输纳岁币,并割地称臣,史称“降宋”。975年,李煜出家为僧,法名保逊,号‘禅僧’。

【赏析】

此诗为作者观李煜书法而作。全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说南唐灭亡后,李煜虽出家为僧,但仍然对过去的生活充满留恋之情。第二部分主要是赞颂李煜书法艺术的高超。第三部分则是感叹自己的身世遭遇。

首联点题:“五代迭凋丧,江南最偷安。”意思是:在这乱世中,只有江南一带得以苟且偷安。诗人以“偷安”来形容江南地区的安定局面,突出了这一地区的相对安全。这里的“南方”,不仅指地理上的南方,更包含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含义。江南在五代十国时期,虽然经历了战乱,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定的。这里所说的“偷安”,并不是指完全的平静和安逸,而是指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和秩序。这种稳定性,使得江南成为了一个相对繁荣昌盛的地区。

颔联“三世弄翰墨,煜札尤可观”。意思是:在这乱世中,只有江南一带得以苟且偷安。诗人以“偷安”来形容江南地区的安定局面,突出了这一地区的相对安全。这里的“南方”,不仅指地理上的南方,更包含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含义。江南在五代十国时期,虽然经历了战乱,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定的。这里所说的“偷安”,并不是指完全的平静和安逸,而是指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和秩序。这种稳定性,使得江南成为了一个相对繁荣昌盛的地区。

颈联“禅林榜法喜,妙势如飞鸾。”意思是:禅林中榜书佛法喜事,妙笔神飞如飞鸾。这里的“禅林”,指的是佛教寺庙中的修行之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教义强调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和解脱。因此,禅宗寺庙中的壁画、佛像等艺术形式,往往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象征意义。这在诗歌中得到了形象的表达。

尾联“适逢集仙守,好古将摹刊。”意思是:适逢集仙府,好古将摹刊。这里的“集仙府”,指的是道教中的仙境。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信仰的核心是道和德。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德,是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道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因此,道家寺庙中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往往充满了神秘和奇幻的色彩。这在诗歌中也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尾联“振襟自披拂,涂饰粉与丹。”意思是:振衣自披拂,涂饰粉与丹。诗人在这里描绘了自己挥毫泼墨的情景。他振衣而起,挥动衣袖,自如地涂抹着粉红的颜料。这种情景既展现了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又表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尾联“呼僧辨遗像,仿佛存纤纨。”意思是:呼僧辨遗像,仿佛存纤纨。这里的“纤纨”,指的是细丝织物。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他请僧人辨别自己遗像的场景。他请僧人辨认自己遗像中的细节,仿佛还能看到自己年轻时的样子。这种情景既展现了他对过去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尾联“作书究本末,风雨生毫端。”意思是:作书究本末,风雨生毫端。这里的“本末”,指的是书法作品的根本和末节。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理解。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尾联“精神还故物,霹雳惊蛰蟠。”意思是:精神还故物,霹雳惊蛰蟠。这里的“精神”,指的是作者的精神。这里的“霹雳”,形容雷声巨大。这里的“蛰”,是指冬眠的动物。这里的“盘”,是指盘旋、回旋等动作。这里的“盘”,在这里是比喻的意思。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他内心的激动和澎湃。他感到自己的精神回到了故物之中,就像雷声一样震撼人心。这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他对过去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尾联“幽光亦焕发,令我复长叹。”意思是:幽光亦焕发,令我复长叹。这里的“幽光”,指的是微弱的光芒或者隐约的光华。这里的“复长叹”,表示叹息不已、感慨万千。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慨和思考。他感到自己的命运如同这幽暗中的光芒一般微弱而短暂。他对此深感惋惜和无奈,不禁发出长长的叹息。这种情感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又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尾联“念彼士君子,穷年抱饥寒。”意思是:念彼士君子,穷年抱饥寒。这里的“士君子”,指的是有才德的人或士大夫阶层。这里的“穷年”,表示整个年头、一生一世。这里的“饥寒”,代表饥饿和寒冷。这里的“抱饥寒”,即忍受饥寒之意。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那些贫穷困苦的士君子的同情和关心。他感到他们一生都生活在贫困和艰难的环境中,却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道德修养。这种情感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弱者的关爱,又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尾联“不及稽古踪,泯默知遇难。”意思是:不及稽古踪,泯默知遇难。这里的“稽古”,指的是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这里的“湮默”,指沉默不语、默默无闻。这里的“难”,表示困难、危险等。这里的“遇难”,表示遇到困难或危险。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和反思。他感到自己无法超越古人的成就和智慧,只能在默默无闻中度过自己的一生。这种情感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和失望,又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