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与门墙最不迟,白头方诵岭南诗。
文从嘉祐今三变,人在庐陵此一时。
细数儒先能几见,独怜岁晚欲何之。
潇湘直下长江去,得望蓬莱却更疑。
”`
杨伯子以其尊人诚斋南海集为赠以诗奉酬
陈傅良
辱与门墙最不迟,白头方诵岭南诗。
文从嘉祐今三变,人在庐陵此一时。
细数儒先能几见,独怜岁晚欲何之。
潇湘直下长江去,得望蓬莱却更疑。[1^]
注释
- 《止斋先生文集》:这是陈傅良的文集名称,体现了他对学术和文学的严谨态度。
- 诚斋:是陈傅良的父亲陈淳(字诚斋)的号,反映了陈傅良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 杨伯子:即杨简,陈傅良的朋友和同僚。
- 岭南诗:指陈淳在岭南地区所作的诗歌,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 文从嘉祐今三变:意指文章风格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化,展现了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 庐陵:指江西吉安地区,陈淳的故乡。
- 潇湘、长江:分别指中国湖南省和江西省的河流,寓意着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
-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境界。
赏析
《杨伯子以其尊人诚斋南海集为赠以诗奉酬》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友人深厚友情和对其文学成就赞赏的诗。诗中通过“辱与门墙最不迟,白头方诵岭南诗”两句,表达了诗人虽年事已高但仍不断学习、欣赏岭南诗作的积极态度;“文从嘉祐今三变,人在庐陵此一时”则赞颂了陈淳的文章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革新,同时强调其故乡庐陵的文化地位;“细数儒先能几见,独怜岁晚欲何之”抒发了诗人对古代儒学大师的怀念和自身晚年孤独的感慨;“潇湘直下长江去,得望蓬莱却更疑”则描绘了诗人在潇湘之地遥望长江,似有似无地联想到仙境,增添了诗意和哲理性。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陈淳及其作品的赞美,以及对其个人境遇的深刻反映,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它可能写于陈傅良与杨简交往频繁的时期。当时两人不仅在学术上互相影响,也在生活上也相互支持。通过这首诗,陈傅良不仅向杨简表达了对其文学作品的赞赏,也借此机会回顾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坚持。此外,这首诗也可能是为了庆祝或纪念陈淳的重要文学成就是一次文学上的交流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