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止扶藜鬓发苍,恰当风雨暗三湘。
为谁一辟天无际,及我重来日未央。
江过数州多曲折,山缘长亩半青黄。
老僧耐得从头问,问到吴门竟渺茫。

登祝融峰喜霁

仰止扶藜鬓发苍,恰当风雨暗三湘。为谁一辟天无际,及我重来日未央。江过数州多曲折,山缘长亩半青黄。老僧耐得从头问,问到吴门竟渺茫。 注释 译文 赏析

诗句释义

  1. 仰望扶藜鬓发苍:此处“扶藜”指手杖,常用以形容老者,而“鬓发苍”则描绘了年纪渐长,两鬓如霜的情景。
  2. 恰当风雨暗三湘:三湘指的是湖南的三条江河,这里暗示着风雨交加,天气多变的自然景观。
  3. 为谁一辟天无际:这里的“辟”字有开拓之意,意味着开辟天空之广袤。诗人在此刻感叹自己的心胸宽广,仿佛能一揽无遗。
  4. 及我重来日未央:意即时光流逝,岁月不待人,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感慨。
  5. 江过数州多曲折:描述的是江水流经多个州郡,因地形复杂而曲折蜿蜒。
  6. 山缘长亩半青黄:山与田地接壤,呈现出青黄色的景致,反映了自然与农业的和谐共存。
  7. 老僧耐得从头问:老和尚耐得住性子从头询问,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和从容。
  8. 问到吴门竟渺茫:从吴门(今苏州)出发,一路追寻却感到路途遥远而迷茫。

翻译注释

这首诗是宋朝诗人陈傅良的作品,通过描绘登祝融峰时所见的自然景象及其内心感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变迁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风雨交加的湘江、古老石桥、山川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年老状态的描写,展现了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色和人生经历感悟的抒情之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扶藜”(手杖)、“鬓发苍”、“天无际”,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同时,诗人通过对“风雨”、“山川”等元素的刻画,抒发了自己对于时间和生命的哲思。特别是“及我重来日未央”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过去时间的怀念,也表达了对未来岁月的无限向往。此外,诗中的“问到吴门竟渺茫”更是一种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纠结与追求。

评析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墨客们常借自然景物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陈傅良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文人,其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更是作者心灵历程的记录,展现了一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启示。

《登祝融峰喜霁》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自然风光诗,更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深情的文化佳作。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深刻的人生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