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从蓑笠问饥寒,赴愬人人得犯颜。
更向棠阴聊憩茇,要令粒食共鲜艰。
身归雨露司存后,诗在山川刻画间。
饱饭之馀能细和,止斋应有几年闲。
诗句解释:
“亲从蓑笠问饥寒,赴愬人人得犯颜。” ——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亲自去探访那些生活贫苦者,询问他们的吃穿状况。“亲”表示诗人亲自行动,“蓑笠”是渔民和农夫常用的雨具,“饥寒”指的是他们生活的困境。“赴愬”意为上告或申诉,“人人”指所有的人,“得犯颜”形容人们勇于直言,不怕得罪权贵。
“更向棠阴聊憩茇,要令粒食共鲜艰。”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棠阴下与民同甘共苦的愿景。“更”意味着再次,“棠阴”即棠树的浓荫,常用来比喻好的环境或恩惠。“聊憩茇”是暂时休息的意思,“粒食”指的是粮食,“共鲜艰”意味着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粮食带来的利益,不感到艰难。
“身归雨露司存后,诗在山川刻画间。” ——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身归”指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或生活中,“雨露”象征恩泽,“司存后”可能暗指管理或照顾。“诗在山川刻画间”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像山水画一样,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饱饭之馀能细和,止斋应有几年闲。” ——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个人修养和时间管理的看法。“饱饭之馀”指的是吃完饭后的闲暇时光,“能细和”表示有空闲的时间可以细细品味和思考。“止斋”可能指的是一种修行方式,强调内心的修养。“应有几年闲”意味着诗人认为有了这样的闲暇时间,可以用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创作。
译文:
- 我们亲自走访那些衣衫褴褛的人们,倾听他们的困苦,向他们诉说我们的关心。
- 我们在棠阴下稍作休息,让粮食的供应更加充足,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更好的生活。
- 我们应该回到我们的责任岗位中,让诗歌如同山川画作一样,为人们带去美的感受。
- 在吃完饭后的闲暇时光,我们可以细细回味和思考,也应该是几年的宁静时光。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责任的理解。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诗人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现状,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怀。同时,通过在棠阴下的休息,诗人希望确保粮食供应充足,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此外,诗人还表达了自己回归本职工作、以诗歌美化社会的愿望,以及对个人时间和精神修养的重视。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公正和人性美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