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陀已幻登伽女,童子犹参苏密多。
正士逡巡不应受,可能分供病维摩。
【注释】
难陀:梵语nanda的音译,意为“善”。幻登伽女:指佛经中的阿难陀女。
苏密多:印度地名,为佛祖释迦牟尼所建,位于喜马拉雅山中。
正士:正人君子。
分供:分给。病维摩:即《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经》。
【赏析】
此诗作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曾向朝廷献上《集贤院学士李公择画墨竹》等八首诗,得到神宗皇帝的赏识。《集贤院学士李公择画墨竹》是一首七言绝句,其大意说:李公执笔绘竹林,墨色淋漓显天然;我观其画心悦服,欲将此画赠君前。苏轼对李公执的画艺十分赞赏,所以当得知李公执又作扇子画时,便欣然命笔,题写二诗,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首句:“难陀已幻登伽女”,是说已经幻化成阿难陀之女了。据佛教传说,阿难陀是大乘佛经中著名的一位菩萨,他与佛祖释迦牟尼一样,也是从人间转世而成的。而“难陀”一词原意是指“无定”,后来才专指“善”。这里借指阿难陀女。
第二句:“童子犹参苏密多。”是说像小童子般参拜苏密多的佛祖。苏密多是印度地名,位于喜马拉雅山中。这一句说明阿难陀女虽然已经幻化成佛,但仍然保持着少女时的天真可爱,如同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一般。
接下来两句:“正士逡巡不应受”,“可能分供病维摩”,意思是说:正直之士应该慎重对待,不要随意接受别人的施舍。而“可能分供病维摩”则是说,即使有人想将画作送给自己,也应婉拒。因为维摩诘是一位著名的高僧,他住在印度的苏密多城。而这里的“维摩”二字,也暗含着诗人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崇敬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阿难陀女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崇拜之情。同时也通过赞美阿难陀女的纯真可爱,表现了诗人对人性美好的赞美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