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米何心问斗城,聚蚊底许太狂生。
未遑饩粟如子罕,谩复公言付阿平。
缓我愁肠千缕结,羡君笔力万钧轻。
何时去上中和颂,却用诗情写物情。

次韵赵教授

争米何心问斗城,聚蚊底许太狂生。

未遑饩粟如子罕,谩复公言付阿平。

缓我愁肠千缕结,羡君笔力万钧轻。

何时去上中和颂,却用诗情写物情。

【注释】

“次韵”:诗歌的一种体裁。本指诗人的第二首诗应和他人之作,后泛指应和他人的诗作。

“争米”:争夺稻米。

“问斗城”:询问斗城(今安徽蚌埠)一带。这里借指战乱之地。

“聚蚊”:聚集蚊子。

“太狂生”:过于狂妄的人。

“未遑”:无暇顾及。

“子罕”:孔子弟子颜回,名子贡,字罕。

“公言”:即公卿之言。这里指朝廷大臣的话。

“阿平”:即阿衡,古代掌理王宫事务之官。

“缓我”:舒缓我的忧愁。

“羡君”:羡慕你。

“物情”:事物之情,即自然之理。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著名学者虞集为他的友人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才华的高度肯定以及对他的赞美之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高远,既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他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首句“争米何心问斗城,聚蚊底许太狂生”,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乱世纷争的场景,通过“斗城”二字的运用,形象地表达了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状况。诗人以此开篇,不仅点明了时代背景,也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历史感和悲凉的氛围。

颔联“未遑饩粟如子罕,谩复公言付阿平”,则转而从个人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于友人才能的认可与赞叹。“子罕”和“阿平”分别取自孔子及其弟子颜回的名字,在这里被用来象征诗人的友人,表明诗人对其才华的极高评价。同时,这两句也反映了诗人对乱世之中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义的人的赞赏之情。

颈联“缓我愁肠千缕结,羡君笔力万钧轻”,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思考。通过“缓我愁肠”和“羡君笔力”两个比喻,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钦佩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这里的“缓我愁肠”意指诗人在面对世事纷扰时,深感忧虑重重,而“羡君笔力”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羡慕之情。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尾联“何时去上中和颂,却用诗情写物情”,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望与展望。在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设想:“何时去上中和颂”,意思是希望有一天能够与友人共同创作出美好的诗歌,以此来赞美自然的和谐之美。而“却用诗情写物情”则暗示了诗人认为诗歌应该超越纯粹的文字表达,而是应该融入更多的情感与思想,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极高评价以及对其友情的深厚情感。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中人们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